制定科学的中国能源政策,时不我待。
如果将我们的视角拓展到世界范围和中国未来发展的更长周期,可以发现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一是从全球特别是从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趋势看,能源消费已经逐步摆脱了对煤炭的依赖,转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并逐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虽然做出最终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进入“后石油时代”的判断还为时尚早,但这一发展趋势已初现端倪。全球能源发展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中国能否把握住此趋势,有意识地在能源领域实行跨越式战略。
二是从中国未来发展的更长周期来观察,尽管在本世纪的头20年有可能仍然以能源消费增长翻一番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但是不改变能源长期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局面,将严重削弱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未来20年,在满足能源需求增长的同时,还要将我国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逐步转为可再生能源,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说水电了,请它来帮助我们缓解能源压力吧。
中国的煤炭蕴藏量在世界上并非最多,石油蕴藏量也没有排在前面,可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水电资源蕴藏量在全世界可是第一位的。我国水电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6.89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4.9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为3.95亿千瓦,目前已开发量还不到经济可开发量的1/5.如果能在2020年之前开发出2亿千瓦水电,中国的能源状况将大大改善。
什么是中国电力大格局?事实非常简单,中国东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用电需求量大,能源缺乏;西部资源丰富,自身缺乏消化能力,东西部又共同面临着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能源的大课题。根据这个特征,特别是要改变目前中国火电比例过高、水电比例过低的不合理状况。“九五”期间,国家确定了“优先发展水电”的原则,并提出了“西电东送”整体方案。可以说,在今后一个不算短的历史阶段内,我国以水为主的发电基地在西部、用电负荷主要在东部的格局大势已定。
有趣的是,水电的“开发”与石油开发和煤炭开发有着本质的不同。后二者的开发意味着消费掉了,而水电的开发则意味着不间断的持续利用。一立方米的水穿过水轮机贡献出电能之后流下去,还是一立方米水,理论上也没有污染。电不但可以用来照明,带动各种机械设备,还可以驱动铁路机车、地铁。以现在的技术尚不能用于汽油消耗量最大的汽车,但可以用来烧饭、取暖,置换出天然气去驱动汽车。
2000年春天,有人以当时二滩电站一些电量送不出去造成弃水和亏损为由,提出“四川的水电多了”。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四川省上报国家立项的若干巨、大型水电站被耽搁下来。
客观现实有时也很幽默,戏剧性地与人们开着玩笑。
2002年,中国开始大面积缺电。全国共有12个省、市、区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进入2003年,又新增4个省份,全国已经有一半省份缺电。到了2004年,电力需求受GDP增量拉动继续增长,缺电省份扩大到24个。号称中国水电第一大省,也就是两年前被一些人认为“电多了,不宜再上新的水电项目”的四川省,2003年上半年拉闸限电达到5万多条次,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当年冬天,破天荒地从华东地区购买两亿度电入川救急。
由于在最应当上水电的时候我们错过了机会,建设期较长的水电远水解不了近渴。临时抱佛脚,选择之一是火电机组开足马力,选择之二是各地又在加速上火电。于是“电荒”又引发“煤荒”。事实是最好的老师。面对2002年以来的大面积缺电,国家决策部门一改几年前的“慎重”态度,除了接连批准巨、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外,还新批了众多大、中型火电站新项目和扩容项目。“十五”规划原确定“十五”期间全国新开工的电源项目为6000万至8000万千瓦,现经国务院调整为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万千瓦。这样,上限就达到了11000万千瓦。
指望用水电来替代石油的想法是天真的,但不去寻求用水电来缓解石油短缺的做法则是愚蠢的。一边是石油压力太大,一边是水电资源极其丰富。让水电“升帐”,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科学指挥水电大合唱
从2002年开始出现的全国大面积缺电,其主要原因,我认为就是我国水电建设未能打“超前战”。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源和交通建设应当绝对超前。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消耗总量巨大的国家来说,能源建设更是必须绝对超前。
国内外一些专业机构的调查表明,按照我国目前的建设速度,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国际电联根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奋斗目标测算,到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是目前的2.6倍,达42000亿千瓦时,这就要求把全国总装机容量从目前的4.4亿千瓦提高到10亿千瓦左右。届时,即使三峡工程的26台机组和金沙江4座巨型水电站全部投入发电,也仍然不能满足全国用电增长的需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上水电是明智之举。
一是保持连续性,防止大起大落。水电建设是有规律的。当前确实缺电,但也确实存在“上电急躁症”。前不久,国家电网宣布,2004年全国新投入运行发电机组4000万千瓦,2005年缺电状况将得以缓解。可以说,再过两年也许会出现更为强盛的新一轮“相对过剩”。不是电多了,而是用电负荷还没上去。建电超前与电量在某一阶段大量过剩是两回事。掌握适度原则,提高预见力非常重要。同时,在缺电时更要注意控制新上电厂的水火比例,为未来巨大型水电站投产预留市场空间。
二是提防“跑马圈水”。现在在西南的中小河流上,“跑马圈水”表现得十分突出。一些并不具有多少实力的“水电掮客”,抢占资源后开发不了,又转卖,实质上是在卖资源。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随意转让水能资源开发权,擅自简化电站的审批程序,甚至让未完成初设的水电站提前开工,以致近几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归口管理的“四无”电站。西南某省1998年以来开工和投产的装机500千瓦以上的电站中,这类“四无”电站竟有125座之多。专家建议,应从电力建设的全局来考虑,促进电力建设连续、有序进行,避免无序竞争。河流的开发需要由国家和各省统一规划,将资源合理配置,不能由开发企业随意“圈占”。
三是关注滥上小水电对生态的破坏。我们的前提应当是鼓励中小水电发展。但应当“科学发展”,不能山山拦水,处处建坝。因为小水电不像大水电,大多没有防洪拦沙和调节功能,且易对生态造成影响。在一些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宁可多花钱拉线输电,也不要轻易拦水建坝。我们各级政府有责任提前做好诸如投资比较、利益平衡这些工作。
四是节约能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更是一个能源浪费大国。人家用5公升汽油能办成的事,我们却要用10公升、12公升。
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此盖源于能源利用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如果总是习惯用增加供应总量来对付增长的需要,我们将走入一个死圈。
五是认真做好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这是个牵扯面较广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关系中国水电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大问题。国家历来关心库区移民的补偿和安置问题,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妥善安置是个优秀范例。但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库区未能圆满做好这项工作的情况。移民机构、地方政府和建电企业有责任研究合理办法并把来自国家和其他渠道的诸种补偿切实用到位,绝不允许挪用。可以说:所有库区移民高兴之日,才是中国水电事业的春天到来之时。(考试大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