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一级建造师>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学习笔记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概述(一)

来源:233网校 2008年8月25日

  一、调水调沙试验缘由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水少沙多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 治理黄河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黄河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泥沙问题。黄河泥沙处理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拦、排、放、调、挖”。“拦”就是靠上中游水土保持和干支流水库拦减泥沙:“排”就是保证一定的输沙水量,利用现行河道排沙入海:“放”主要是在下游两岸处理和利用泥沙:“调”,即“调水调沙”,就是通过干流骨干水库调节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天然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减少河道淤积或节省输沙水量:“挖”就是挖河淤背,加固黄河干堤,以逐步形成“相对地下河”。在这5项措施中,“拦”是根本,“排”是基础,而“调”则是提高“排”沙效果的有效措施。

  黄河调水调沙的基本设想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单库或水库群)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不淤积或冲刷的效果。按这一设想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大型骨干水库,不仅要调节径流,还要调节泥沙,使水沙关系协调,以达到更好的排沙减淤效果。

  上世纪60年代曾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了两次人造洪峰实践。

  1963年12月2日~15日,三门峡水库进行了第一次人造洪峰试验,历时约15天,造峰期间花园口断面平均流量1658m3/s,平均含沙量6.8kg/m3,最大日均流量2920m3/s,流量大于2000 m3/s有3天;艾山断面平均流量1613m3/s,最大日均流量3250m3/s,流量大于2000m3/s有4天。造峰期间三门峡至利津河段累计冲刷0.143亿t,冲刷发展至艾山断面附近,艾山以下淤积0.023亿t.

  1964年3月29日~4月2日,三门峡水库进行了第二次人造洪峰试验,历时5天,造峰期间断面花园口平均流量2268m3/s,平均含沙量10kg/m3,最大日均流量3160 m3/s,流量大于2000 m3/s有2天;艾山断面平均流量2246m3/s,最大日均流量3040m3/s,流量大于2000m3/s有3天。造峰期间三门峡至利津河段累计冲刷0.195亿t,冲刷发展至艾山断面附近,艾山以下淤积0.070亿t.

  在这两次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的人造洪峰试验期间,艾山至利津河段均发生淤积,究其原因就是造峰流量较小、大流量持续历时短、水沙关系协调存在问题。

  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的人造洪峰初步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水沙关系协调是改善下游河道排沙条件、提高排沙效果的有效措施。利用干流水库进行综合调节,可提高水流输沙能力,节省输沙用水,减少河道淤积。但由于当时没有靠近下游的大型水库去调配合理的水沙过程,调水调沙只能是一种科学设想。

  2001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并投入运用,为调水调沙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工程条件,也使调水调沙的设想变成现实成为可能。在2002年7月4日9时至7月15日9时进行了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2003年9月6日9时至9月18日18时30分结合防洪预泄又进行了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2004年6月19日9时至7月13日8时,进行了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

  二、黄河调水调沙试验目标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的总目标是:水库、河道减淤,探索黄河水沙运行规律,实现人、水、沙的和谐相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在总目标原则下,依据水库、河道、来水来沙情况等边界条件,年度、时段的试验目标则相应不同。

  2.1 2002年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目标

  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是针对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的特点进行的,实施的是小浪底和三门峡两库联合调度方式,主要目标是:

  (1)寻求试验条件下的黄河下游泥沙不淤积的临界流量和临界时间。

  (2)使下游河道(特别是艾山至利津河段)不淤积或尽可能冲刷。

  (3)检验河道整治成果、验证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深化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

  2.2 2003年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目标

  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是结合防洪预泄进行的,实施的是小浪底、三门峡、陆浑、故县四库联合调度,是典型的水沙多目标调度方式,主要目标如下:

  (1)实现水资源安全。即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洪水的资源化,为2003年秋至2004年春期间用水和引黄济津储备水源。

  (2)实现小浪底库区减淤,实践“拦粗排细”设计调度思想,大部分浑水水库“水沙”体排出。

  (3)下游河道发生冲刷或至少不发生大的淤积,尤其是艾山至利津河段不发生淤积。

  (4)三门峡库区减淤,并有效降低潼关高程。

  (5)下游减灾与减淤的统一,即不发生大的漫滩损失。

  (6)小浪底坝前淤泥层高程降至179m左右,解决闸前防淤堵问题,确保枢纽运行安全。

  (7)小浪底库水位250m台阶持续一定时间,满足设计对大坝安全的要求,并为2004年水库在250m以上运用创造条件。

  (8)支流减灾与干流减灾的统一。除保证黄河下游干流防洪安全外,兼顾伊河下游、洛河下游、伊洛河的防洪安全。

  (9)进一步深化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

  2.3 2004年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目标

  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是针对小浪底水库汛初蓄水较多,黄河中游又无中小洪水的特点进行的,实施的是黄河干流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三库串联联合调度方式,主要目标是:

  (1)实现黄河下游主河槽全线冲刷,进一步恢复下游河道主槽的过流能力;

  (2)调整黄河下游两处卡口段的河槽形态、增大过洪能力;

  (3)调整小浪底库区的淤积形态;

  (4)进一步探索研究黄河水库、河道水沙运动规律。(考试大一级建造师编辑整理)

相关阅读
精品课程

正在播放:一级建造师考点解读

难度: 试听完整版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