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一级建造师>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学习笔记

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实验研究

来源:233网校 2008年8月25日

  摘要:本文根据冉庄实验站实测资料,描述了地下水深埋区降水入渗补给过程。通过1991年8 m蒸渗仪实测资料,说明降水入渗过程中入渗锋面演变情况。地下水大埋深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及降水入渗过程有以下3个特点:1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的特点:从地表至1 m为I带,从地下水面至地下水面以上2 m为Ⅲ带,介于I带和Ⅲ带之间为Ⅱ带。2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包气带土壤含水量5月份最小,6~9月份较大。3降水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从发生降水到该次降水对地下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结束,需要经历一个时程。包气带愈厚,时程愈长。

  1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基本情况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距保定市40 km.地处太行山前,属于温带半湿润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实验站由实验流域和中心实验场组成,中心实验场内有三个大型地中蒸渗仪,包气带实验区、节水灌溉实验场和项目齐全的气象场。三个地中蒸渗仪面积均为10m2,潜水埋深分别为1 m、2 m和8 m。包气带实验区的面积为50 m2.蒸渗仪和包气带实验区内设有中子仪测管和负压计,观测土壤含水量和土水势。自1987年建成以来,每年都在种植小麦、玉米的情况下进行试验,连续运行15 a,资料基本完整。

  地中蒸渗仪为回填亚砂土,包气带实验区为原状亚砂土。实验期间实验区地下水埋深5―21 m、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00 mm.

  2 地下水深埋区典型的降水入渗过程

  降水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蒸散发,另一部分以地面漫流形式汇入河道形成地表水,再一部分被表层土壤吸收。被表层土壤吸收的这部分降水,在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地中蒸渗仪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中表现为表层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大,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形成重力水团并逐渐向下运移。在重力水团向下运移过程中,沿程不断地填充包气带孔隙,多余的重力水团继续向下运移,直至到达地下水面补给地下水。

  图1是8 m蒸渗仪1991年降水入渗过程的入渗锋面演变图。1991年5月16日正是小麦生长旺季,全剖面储水量是本年度最小值,5、6月虽有降雨和灌水216.3 mm,但绝大部分消耗于蒸散发,到7月1日储水量只增加41.7 mm.7月上旬降雨116.5mm,基本补充了土壤亏水,7月11日初步形成入渗湿润锋面,锋面位置到达1.4 m.7月11日降雨52.4 mm,7月12日锋面发展到2.0 m.7月20日夜降暴雨140.9 mm,7月21日形成较大的湿润团,覆盖了原来的湿润锋面,发展到3.6 m.7月21日降雨31.8 mm,7月23日锋面运行到4.8 m.7月27日降雨53.9 mm,7月28日储水量达最大值2723.1 mm,有较大的重力水形成,入渗锋面达到6.0 m,蒸渗仪开始承接到入渗补给量。从此以后再没有较大降雨,土壤储水量逐渐减少,进入包气带土壤水疏干补给地下水阶段。到1992年6月1日达到1992年度储水量最小值,包气带土壤水疏干,1991年度的入渗补给过程才告全部结束。疏干后的1992年6月1日与1991年5月16日相比,全剖面储水量还少了68.3 mm.从7月9日形成入渗补给的降雨开始,到7月29日接到入渗补给量,土壤水在8m厚的包气带中运行了20 d,这是有实验资料记录以来入渗速度最快的一次。

相关阅读
精品课程

正在播放:一级建造师考点解读

难度: 试听完整版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