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后,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中国通信史上又发生了第二次超大面积的通信中断。一时间,四川、甘肃境内部分地区通信受到严重影响,汶川等多个县级重灾区内通信全面阻断,加上交通受阻,受灾地区无法与外界获得联系,救援人员也无法获得重灾区内受损情况,救灾指挥部无法进行指挥调遣,严重影响了救灾工作的及时、快速进行。因此,专家建议,在灾后重建中,应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优化整个通信网络,建立多元化通信布局。
黄河通信网采用专网和公网结合使用的手段,基本实现了黄河通信传输微波化,以信息通信部门为主建成的黄河宽带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目前黄河防汛指挥、调度及日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通信保障,基本满足了治黄事业对数据传输“通达性、正确性、安全性、实时性”的要求。但是,由汶川地震暴露出的通信问题,联系到黄河的洪水灾害和黄河通信的特点,可以看出黄河通信在处理大洪水和大灾害方面还有以下不足:
一是通信手段比较单一。目前黄河通信基本还是依靠微波通信,在微波铁塔和设备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缺乏其他通信替代或者辅助手段。例如防汛现场抢险和直播系统都是直接利用黄河微波进行信息传递,如果微波中断,直播系统就没有用武之地。
二是公网设备与专网设备互相捆绑,没有完整独立的体系,一旦一方被破坏,涉及的责任主体较多,不利于防大汛、抢大险情况下的信息通信。
在国内,除了服务于公众的公共通信网,还有许多专用通信网。黄河通信网络也是一个特殊的专网。近年来的黄河通信逐渐走上了专网与公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且专网设备日渐老化,有被公网取代的趋势。由于公网多为公司运作,企业利润是其主要考虑的因素,黄河一旦发生大的洪灾,将不得不依靠公网进行通信传输,不利于防汛快速反应机制建设。
三是缺少卫星通信保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部分地震灾区通信完全中断,成为“信息孤岛”。在紧急抢险过程中,卫星电话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小,因此成为主要的救灾临时通信设备。但是由于使用卫星电话成本昂贵,黄河上目前拥有的海事卫星电话数量有限。
四是应急供电设备缺乏。应急供电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抢险照明,黄河目前拥有的防汛抢险车的照明设备是车自身带的临时照明设备,并不适应抢险通信需要,一旦应急供电出现问题,也会造成通信完全中断的情况。
五是缺少无线电台。在日本,地震发生后民间电台总能发挥巨大作用,为受灾地区传递信息。因此要研究无线电台的合理运行机制,并对其进行规范,使其能够在黄河抢险中发挥作用。
鉴于此,黄河通信建设在应对防洪减灾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黄河通信要建立多元化通信布局。要发展应急通信优势技术,建立起一套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应急通信系统,加强互联互通监管和通信相关设施保护工作。此外,还要建立一体化应急通信管理体系,制定详尽周密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通信演练活动。
其次,要建立卫星及地面应急通信通道系统。优先确保政府指挥信息专线通畅,为公众传播、发布准确的官方信息,以防谣言传播。建立紧急情况公众警报信息系统,启用多种警报系统,如建立防空警报系统及广播电视、高音喇叭、电话自动报警系统、手机短信群发等综合系统,迅速通知、疏散灾区群众。
第三,要建设绿色能源基站。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绿色能源类型的基站建设,减少对电力的依赖,特别是在地广人稀的地区,这一方面能减少电力建设、人员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到较偏远的山区、牧场,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第四,加强黄河专网建设,各家电信运营商要增加协作机制,通信网络之间要互联互通,以确保大灾出现时必要的通信顺畅。
人类是在与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成长和进步的,科学技术也是如此,但愿每一次的苦难都能成为人类成长的强大动力。(考试大一级建造师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