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凉州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4.3%,主要以水蚀和风蚀为主。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必须提高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按区域生态工程类型分工,调动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1、基本现状:
1.1、基本情况:武威市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东经101º;59’35"-103º;23’40",北纬37º;23’15"-38º;12’54",东邻古浪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南依天祝藏族自治县,西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与永昌、民勤两县接壤,属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水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昼夜温差悬殊。全年日照时数为2967.8小时;气温以7月份最高 ,为29℃,1月最低,为零下14.9℃。多年平均降水量160mm,年蒸发量2020mm.国土总面积4873.85km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0.006 km2,人均耕地0.0013 km2,(区内土地包括:农用地2063.5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35%,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4.16%、1.54% 、2.81% 、13.46% 和0.38%;建设用地为341.54 km2,占土地总面积7%;未利用地为2468.7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65%)。流经区内的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是全区的主要地表水源,多年来平均地表径流量为6.80亿m3/a,(1993年~2003年)。区内地下水取水量为5.25亿m3/a,其中90%为河渠入渗量、基岩裂隙水入渗量,近十年来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为2.816亿m3.全区地表水、地下水总的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9.616亿m3.森林面积达462.16 km2(天然林42.47 km2,人工林419.69 km2),森林覆盖率达9.1%.
1.2、水土流失现状:凉州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132.3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3%,其中:风蚀面积1949.26 km2,占流失面积的62.2%,水蚀面积1183.08 km2,占流失面积的37.8%.根据凉州区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山区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东部和北部沙漠沿线主要以风蚀为主。水蚀主要由于全区降水较少且年内分布不均匀,降雨强度与水土流失危害成正比,在发生强降雨和持续降雨的情况下,南部山区径流极易形成洪水、使切沟、冲沟发育强烈,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和财产损失,冬春降水较多时,往往在阴坡和凹地形成积雪、春季表层迅速消解,雪水不能下渗,在坡耕地上形成强烈细沟状面蚀,尤其在沿山地带极为明显。经过长期流失冲刷和其它外营力的作用,发育成丘陵起伏,支离破碎的缓坡地段,原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容易随地表径流流失,“跑水、跑肥、跑土”现象严重存在,造成地力衰退;风蚀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内沙漠和与沙漠毗邻的乡镇,年降水量少,疏松、裸露的表土抵御风力作用较低,容易形成扬失、跃移现象,一遇大风,主要以扬失为主,尘沙飞扬,有时造成大面积沙尘暴天气,严重影响全区及边缘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整个危急到全石羊河流域。
形成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南部山区山坡陡峭,地势起伏、沟壑密集,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加之降水集中,强度大,植被稀疏,容易汇集成地表径流,东部和北部主要受降水限制、风力影响,易形成荒漠化;另一因素主要是人为活动频繁,取土、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办厂、道路建设等项目工程实施,加剧了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
1.3、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采取的做法: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89.1km2,治理程度12.4%,(其中:水平梯田11.3 km2,水保林291.4 km2.经济林34.5 km2,荒坡种草18.2 km2,封山育林15 km2,封坡育草14.7 km2,沟坝地4 km2),完成谷坊138座,沟头防护14处。在农业耕作措施上重点采用少耕、免耕,秸杆还田,水平阶、横坡种植、地膜覆盖等措施。
1.3.1.建立健全了水保法制体系 为了有效规范全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和治理,凉州区按《水土保持法》、《甘肃省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编制完成了《凉州区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凉州区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防治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规定(试行)》、《凉州区山丘区、风沙区生产建设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定(试行)》,从而有了一套完备的法规体系。
1.3.2.加强了水保机构的建立 我区于1985年建立了凉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隶属于凉州区水利局管辖,具体负责预防监督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同时于1993年在沿山和风沙区的13个乡镇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察所,实行分片落实,加强了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
1.3.3.加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 近年来,凉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总体思路,通过广泛深入的勘测,与市水保站调查并编制完成了《武威市小流域成果汇编》,为进行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同时,为了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区水保站按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步骤,积极争取项目,完成了大甘沟、虎目沟两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2.04km2,同时为其它流域建设总结了技术经验。
1.3.4.加强了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落实 水土流失的治理,关键要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加强预防监督工作,近年来,特别对大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进行了有效的督查,尤其对连霍高速公路、武嘉电气化铁路、兰武二线、西油东送、西气东输西营河三沟、四沟电站等项目水保方案进行了有效督查,促使建设方按“三同时”制度落实了各类水土保持工程。
2、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2.1、水土保持方案落实上难度较大 由于区水保站办公地点在张义山区,在全区开展工作时有效性和时效性都不够。特别对全区各类工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其次由于多口管理,水保站对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实施不能有效的督促落实。
2.2、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步伐缓慢 近年来,水保站按“发展抓项目”的思路,积极储备并上报了几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如《凉州区张义镇长大沟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凉州区张义镇上马沟流域规划》、《凉州区张义镇阿林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凉州区张义山区虎目沟小流域规划》、《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坡改梯”工程规划》、《凉州区黄羊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凉州区黄羊河流域、清源风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项目建议》、《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规划,但建设项目审批困难,未能立项实施,使水保建设速度相对缓慢。
2.3、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步伐不一致 由于全区经济发展基本上都建立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为了追求经济增产,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忽视现象,而且部分地方工程建设对水保方案的编制和落实、规费缴纳重视程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