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沿线交通流量
三、案例题
【案例1】
背景材料
本车站工程是一条高架轨道交通线路中的一条车站,车站长150m,宽20m,总高14.7m,分站厅、站台两层,工期为一年。在结构方面,本工程为站站桥合一的刚性结构体系,结构形式为框架。基础采用φ600PHC打入管桩,桩顶标高-3.200m,桩长50m,打入7①层2m,总计213根。桩基础承台为现浇混凝土,强度为C25;承台中间通过基础连系现浇混凝土梁JLL连成整体,强度为C25;承台埋深3m。上部结构框架柱为800mm×800mm,框架梁高1.65m,板厚200mm。屋顶为现浇混凝土网架,强度为C35。
本车站地段地面标高+5.25米(本地坐标系),按7级抗震设计,采用8级抗震构造措施。本车站地段①人工填土层底埋深0.6~4.5m;②层为褐黄色粘土,层底埋深2.40~6.00m,属中压缩性粘土;7①层为灰色砂质粘土,埋深38.0~57.0m。桩基持力层为7①层下2m。土方开挖层为②层。
将整个工程按伸缩缝划分为3个施工阶段。当在A处打入桩后,可进行I段土方开挖及承台施工,同时打入Ⅱ段桩。桩数共分15轴,每轴15~20根桩不等。上部结构等工程施工依次类推。
图2-2 案例7图
施工时,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案和措施:
1.为了使桩间挤土紧密,增加桩与土体间的摩擦力,大桩顺序为:从四周向中心方向打;
2.施工时由于用桩量较大,经常出现预制桩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不影响工期,只要预制桩混凝土强度达到100%,立即投入使用;
3.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拟采用履带式柴油打桩机和履带式吊机打桩,打桩的工艺流程为:桩基就位→PHC桩起吊→竖桩→插桩→打桩→接桩→打桩→送桩→桩机移位。
4.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拟采用的上部结构施工的顺序是:立柱钢筋绑扎→立柱模板架设→立柱混凝土浇筑→梁、顶板模板架设→梁、顶板混凝土浇筑;
5.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立柱、梁混凝土采用整体浇筑方法,以保证整体美观和强度。
问题:
1.本车站使用功能如何划分比较合理?
2.结合本车站工程的特点,施工阶段主要施工流程是什么?
3.打桩工艺流程是否全面?
4.结合本车站工程的特点,本工程打桩顺序是否合理。
5.本工程施工预制桩的做法是否正确?
6.结合本车站工程的特点,简述打桩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7.上部结构施工的顺序是否全面?
8.立柱、梁混凝土浇筑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9.结合本车站工程的特点,描述管线和邻近建筑物保护措施。
【案例2】
背景材料
本工程上部结构是80m+112m+80m单箱单室变截面三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底宽5.2m,顶宽8.8m,梁高由墩顶处的5.6m逐渐减少到合拢段的2.3m。桥分成0~14号段、边跨不平衡段和合拢段施工,顶板厚度由0号块的50cm逐渐减少到14号块的25cm,地板厚度由100cm逐渐减少到25cm,箱梁位于直线及缓和曲线上,3、4号桥墩为两个主墩(各有17根桩),墩高15.5m,为薄臂双柱结构形式,承台断面13.0m×10.1m,厚3.0m。连续刚构桥采用挂蓝悬臂浇筑法施工,0、1号块(长12.0m,高5.6m)在墩顶塔现浇,2~14号块采用挂蓝悬臂浇筑法施工,节段长度3~4m,最大块重(5号块)88t,合拢段长2.0m。
本工程地段地质条件为:第1层:近代人工填土,土层不均,层厚1.4~3.4m;第2层:Q4沉积层,粉质粘土,层厚47.2~58.4m;第3层:灰色粉细砂层,饱和、密实、层厚10.7~22.2m,可作持力层。第4层:Q3沉积层,灰色粉细砂层,饱和、密实、层厚很大,可作主要持力层。
本工程地段地面高程4.2~5.5m(本地高程系),地势平坦,两侧为居民区和工厂,桥下有铁路和城市街道等交通干线,地下管线密布,施工场地狭窄。
1.因施工场地狭窄,项目经理部对施工平面布置精心设计,绘制了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2.由于本桥对预应力筋张拉质量要求高,特意将该项目分包给专业施工队完成。该施工队在本年4月10日刚完成一项预应力筋张拉施工工程,反映良好。为此项目经理部决定在本年11月15日进行主梁预应力筋张拉;
3.为了节省原材料,降低成本,项目经理部将以前几项工程遗留下来的未使用的各种强度等级的上千块试件、混凝土盖板等混凝土构件,埋放在墩台基础混凝土中。
问题:
1.简述施工现场平面图的设计要点。
2.本工程主要施工段有哪些?
3.简述0、1号块的施工要点。
4.简述2~14号块的施工要点。
5.简述不平衡段和合拢段的施工要点。
6.简述各施工段的质量保证重点。
7.简述混凝土冬季和夏雨季施工的措施。
8.张拉专业施工队在对本工程张拉施工时,应进行哪些准备工作?
9.项目经理部采取的回收利用混凝土试件,降低施工成本的方法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