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贯通误差的测定及调整
1)贯通误差的测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①采用精密导线测量时,在贯通面附近定一临时点,由进测的两方向分别测量该点的坐标,所得的闭合差分别投影至贯通面及其垂直的方向上,得出实际的横向和纵向贯通误差,再置镜于该临时点测求方位角贯通误差。
②采用中线法测量时,应由测量的相向两方向分别向贯通面延伸,并取一临时点,量出两点的横向和纵向距离,得出该隧道的实际贯通误差。
③水准路线由两端向洞内进测,分别测至贯通面附近的同一水准点或中线点上,所测得的高程差值即为实际的高程贯通误差。
2)贯通误差的调整应按以下方法进行:
①用折线法调整直线隧道中线。
②曲线隧道,根据实际贯通误差,由曲线的两端向贯通面按长度比例调整中线。
③采取精密导线法测量时,贯通误差用坐标增量平差来调整。
④进行高程贯通误差调整时,贯通点附近的水准点高程,采用由进出口分别引测的高程平均值作为调整后的高程。
⑤隧道贯通后,施工中线及高程的实际贯通误差,应在未衬砌的100m地段内(即调线地段)调整。该段的开挖及衬砌均应以调整后的中线及高程进行放样。
(4)竣工测量
1)隧道竣工后,应在直线地段每50m、曲线地段每20m及需要加测断面处,测绘以路线中线为准的隧道实际净空,标出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路面水平宽度。
2)隧道永久中线点,应在竣工测量后用混凝土包埋金属标志。直线上的永久中线点,每200—250m设一个,曲线上应在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各设一个;曲线中部,可根据通视条件适当增加。永久中线点设立后,应在隧道边墙上画出标志。
3)洞内水准点每公里应埋设一个,短于lkm的隧道应至少设一个,并应在隧道边墙上画出标志。
(5)GPS测量
GPS测量比传统测量的一个显著优点是GPS测量不需要点与点之间的相互通视,且不受图形强度的限制,从而使选点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特别是贯穿树木茂密通视困难地区隧道测量。
1)布设GPS隧道控制网时,每个洞口至少有一个GPS点在隧道轴线上(即洞口投点),并以最简单的图形将洞口两端联系起来,但不允许出现自由基线矢量,使GPS网构成闭合图形,以便检核。
2)GPS点虽不要求相互通视,但为了给隧道施工提供进洞方向,要求每个洞口至少有一个相互通视的方向,在通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再增加一个检核方向。
3)在设计图形时,应充分考虑加强异步环路的检查,可以,检核外业观测中的对中整平误差,大气变化等因素对成果的影响,同时可避免粗差的存在。 来源:考试大
4)对长的隧道贯通,由于点间距较远,在编制调度计划时,必须顾及到交通工具、交通路线,以保证作业人员有充分的时间抵达点位,并作好观测前的准备工作。
5)由于测区环视条件相当差,使GPS观测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各控制点上障碍物的高度角、方位角都不一样,这就容易造成每站上观测到同一卫星的时间不同,因此要求在观测前必须制定出高度准确的计划,并保证观测工作按计划进行,使观测一次成功。 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6)施工过程的控制测量
1)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
①掌握围岩和支护的报考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
②通过对周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2)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应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1994)表9.2.1选择量测项目。表中的1~4项为必测项目;5~11项为选测项目,应根据围岩条件、地表沉降要求等确定。
3)爆破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地质描述。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应有照片记载。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裂缝;
4)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安设锚杆后,应进行锚杆抗拔力试验。当围岩差、段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严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他量测。位于Ⅲ~I类围岩中且覆盖层厚度小于40m的隧道,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