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14预应力筋的制作
(1)预应力筋下料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结构的孔道长度或台座长度、锚夹具厚度、千斤顶长度、焊接接头或镦头预留量,冷拉伸长值、弹性回缩值、张拉伸长值和外露长度等因素。
钢丝束的两端均采用墩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下料长度的相对差值,当钢丝束长度小于或等于20 m时,不宜大于1/3 000;当钢丝束长度大于20 m时,不宜大于1/5 000,且不大于5 mm。
(2)预应力筋的切断,宜用切断机或砂轮锯,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3)预应力筋采用镦头锚固时,高强钢丝宜采用液压冷镦,冷拔低碳钢丝可采用冷冲镦
粗,钢筋宜采用电热镦粗,Ⅳ级钢筋镦粗后应进行电热处理。冷拉钢筋端头的镦粗及热处理
工作,应在钢筋冷拉之前:进行,否则应对镦头逐个进行张拉检查,检查时的控制应力应不小于钢筋冷拉时的控制应力。
(4)预应力筋由多根钢丝或钢绞线组成时,在同束预应力钢筋内,应采用强度相等的预应力钢材。编束时,应逐根梳理直顺不扭转,绑扎牢固(用火烧丝绑扎,每隔1m一道),防止互相缠绕。编束后的钢丝和钢绞线应按编号分类存放。
命题点15后张预应力材料——管道的要求
(1)刚性或半刚性管道应是金属的。半刚性管应是波纹状的金属螺旋管。
(2)金属螺旋管按批进行检验。每批由同一生产厂家,同一批钢带所制作的金属螺旋管
组成,累计半年产量或50 000 m生产量为一批。不足上述条件的则取产量最多的规格作为
一批。
(3)在桥梁的某些特殊部位,设计无要求时,可采用符合要求的平滑钢管和高密度聚乙烯管,其管壁厚不得小于2 mm。
(4)管道的内横截面积至少应是预应力筋净截面积的2.0—2.5倍。
(5)采用抽芯法的抽芯时间应由试验确定,以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O.4~0.8 MPa为宜。
(6)定位钢筋的间距,对于钢管不宜大于1 m、波纹管不宜大于0.8 m、胶管不宜大于
0.5 m。曲线管道适当加密固定筋。
(7)金属管道接头处的连接套管长度为被连接管道内径的5—7倍。管道接头处不应产
生角度变化,在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发生管道转动或位移。管道接头连接处应缠裹紧密,防止水泥浆渗入。
(8)管道需设压浆孔,还应在最高点处设排气孔,需要时在最低点设排水孔。
(9)金属螺旋管道宜采用镀锌材料制作,制作金属螺旋管的钢带厚度不宜小于0.3 mm。
金属螺旋管性能应符合现行《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的规定。
(10)预应力筋和金属管道在室外存放时,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
命题点16后张预应力锚具进场验收及保护
(1)外观检查:从每批锚具中抽取10%且不少于10套,进行外观质量和外形尺寸检查。
所抽全部样品表面均不得有裂纹,尺寸偏差不能超过产品标准及设计图纸规定的尺寸允许偏
差。当有一套不合格时,另取双倍数量的锚具重做检查,如仍有一套不符合要求时,则逐套检查,合格者方可使用。
(2)硬度检验:从每批锚具中抽取5%且不少于5套进行硬度检验。对硬度有要求的零件做硬度试验,对多孔加片式锚具的夹片,每套至少抽取5片,每个零件测试3点,其硬度应在产品设计要求范围内。有一个零件不合格时,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做检验,仍有一件不合格时,则应对该批产品逐个检查,合格者方可使用。
(3)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对大桥等重要工程,当质量证明书不齐全、不正确或质量有疑点时,在通过外观和硬度检验的同批中抽取6套锚具(夹具或连接器),组成3个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由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专业质量检测机构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如有一个试件不符合要求时,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锚具(夹具或连接器)重做试验,如仍有一
个试件不符合要求时,则该批产品视为不合格品。
(4)张拉后预应力筋与锚具的保护:预应力筋在张拉控制应力达到稳定后方可锚固。预
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长度不宜小于30 mm,锚具应用封端混凝土保护。预应力筋张拉后,孔道应尽早压浆。
命题点17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求
在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配和质量评定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以边长为150 mln的立方体标准试件测定。试件以同龄期者3块为一组,并以同等条件制作和养护。评定混凝土强度的方法包括方差已知统计方法、方差未知统计方法以及非统计方法三种。对C50及以上的高强度混凝土,当混凝土方量较少时,宜留取不少于10组的试件,采用方差未知的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
2013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命题规律解读(4)
命题点51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接缝的要求
(1)普通混凝土路面的胀缝应设置胀缝补强钢筋支架、胀缝板和传力杆。胀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缝壁必须垂直;缝宽必须一致,缝中不得连浆。缝上部灌填缝料,下部胀缝板和安装传力杆。
(2)传力杆的固定安装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端头木撑固定传力杆安装方法,宜用于混凝土板不连续浇筑时设置的胀缝。传力杆长度的一半应穿过端头挡板,固定于外侧定位模板中。混凝土拌和物浇筑前应检查传力杆位置;浇筑时,应先摊铺下层混凝土拌和物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并应在校正传力杆位置后,再浇筑上层混凝土拌和物。浇筑邻板时应拆除端头木模,并应设置胀缝板、木制嵌条和传力杆套管。胀缝宽20~25mm,使用沥青或塑料薄膜滑动封闭层时,胀缝板及填缝宽度宜加宽到25~30mm。传力杆一半以上长度的表面应涂防黏涂层。另一种是支架固定传力杆安装方法,宜用于混凝土板连续浇筑时设置的胀缝。传力杆长度的一半应穿过胀缝板和端头挡板,并应采用钢筋支架固定就位。浇筑时应先检查传力杆位置,再在胀缝两侧前置摊铺混凝土拌和物至板面,振捣密实后,抽出端头挡板,空隙部分填补混凝土拌和物,并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宜在混凝土未硬化时,剔除胀缝板上的混凝土,嵌A(20~25)mmX20mm的木条,整平表面。胀缝板应连续贯通整个路面板宽度。
(3)横向缩缝采用切缝机施工,切缝方式有全部硬切缝、软硬结合切缝和全部软切缝三种。应由施工期问混凝土面板摊铺完毕到切缝时的昼夜温差确定切缝方式。如温差<10℃,最长时间不得超过24h,硬切缝l/4~1/5板厚。温差10—15℃时,软硬结合切缝,软切深度不应小于60mm;不足者应硬切补深到l/3板厚。温差>15℃时,宜全部软切缝,抗压强度级为1~1.5MPa,人可行走。软切缝不宜超过6h。软切深度应大于等于60mm,未断开的切缝,应硬切补深到不小于1/4板厚。对已插人拉杆的纵向假缩缝,切缝深度不应小于l/3~1/4板厚,最浅切缝深度不应小于70mm,纵横缩缝宜同时切缝。缩缝切缝宽度控制在4—6mm,填缝槽深度宜为25~30mm,宽度宜为7—10mm。纵缝施工缝有平缝、企口缝等形式。混凝土板养生期满后应及时灌缝。
(4)灌填缝料前,缝中清除砂石、凝结的泥浆、杂物等,冲洗干净。缝壁必须干燥、清洁。缝料灌注深度宜为l5~20mm,热天施工时缝料宜与板面平,冷天缝料应填为凹液面,中心宜低于板面1~2mm。填缝必须饱满均匀、厚度一致等连续贯通,填缝料不得缺失、开裂、渗水。填缝料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
命题点52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要求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可采取喷洒养护剂或保湿覆盖等方式;在雨天或养护用水充足的情况下,可采用保湿膜、土工毡、麻袋、草袋、草帘等覆盖物洒水湿养护方式,不宜使用围水养护;昼夜温差大于10℃以上的地区或日均温度低于5℃施工的混凝土板应采用保温养护措施。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弯拉强度增长情况而定,不宜小于设计弯拉强度的80%,一般宜为l4~21d。应特别注重前7d的保湿(温)养护。
命题点53城镇道路的大修维护施工加铺沥青面层技术要点
1.面层水平变形反射裂缝预防措施
(1)水平变形反射裂缝的产生原因是旧水泥混凝土路板上存在接缝和裂缝,如果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在温度变化和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沿着接缝和裂缝处伸缩,当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伸缩变形与其不一致时,就会在这些部位开裂,这就是产生反射裂缝的机理。
(2)在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设置应力消减层,具有延缓和抑制反射裂缝产生的效果。
2.面层垂直变形破坏预防措施
(1)在大修前对局部破损部位进行过修补,应将这些破损部位彻底剔除并重新修复;不需要将板体整块凿除重新浇筑,采用局部修补的方法即可。
(2)使用沥青密封膏处理旧水泥混凝土板缝。沥青密封膏具有很好的粘结力和抗水平与垂直变形能力,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渗入结构而引发冻胀。
3.基底处理要求
(1)基底的不均匀垂直变形导致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局部脱空,严重脱空部位的路面板局部断裂或碎裂。为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整体刚性,加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必须对脱空和路面板局部破裂处的基底进行处理,并对破损的路面板进行修复。基底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换填基底材料,另一种是注浆填充脱空部位的空洞。
(2)开挖式基底处理。对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局部断裂或碎裂部位,将破坏部位凿除,换填基底并压实后,重新浇筑混凝土。这种常规的处理方法,工艺简单,修复也比较彻底,但对交通影响较大,适合交通不繁忙的路段。
(3)非开挖式基底处理。对于脱空部位的空洞,采用从地面钻孔注浆的方法进行基底处理。这是城镇道路大修工程中使用比较广泛和成功的方法。处理前应采用探地雷达进行详细探查,测出路面板下松散、脱空和既有管线附近沉降区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