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学习笔记

审计暴露六大体制“软肋”(二)

来源:233网校 2008年9月2日

  “铁面”审计长——李金华

  一场“审计风暴”让审计长李金华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公众对他好评如潮。有人这样评价:“心底无私天地宽,心中有爱为信念。一个高官、一种境界、一种为民请命的豪迈与气概。有了你,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有了你,我对国家充满了信心。”

  1962年,19岁的李金华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66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北财经学院做教师。1971年,李告别古城西安,来到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原航空部572厂,从会计员干起,到1982年被任命为572厂厂长,后又被任命为陕西省经贸厅厅长。1985年,42岁的李金华进入审计署担任副审计长,1998年,出任审计长。2003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60岁的李金华连任审计署审计长。

  李金华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称审计部门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他说,要通过审计告诉老百姓,国家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多年来,李金华和他领导的审计署凭借其勇气、严谨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日益赢得全社会的尊敬和赞赏。

  为了推进审计公开,他力排众议,义无反顾。于是,1999年,一份措辞严厉的审计报告诞生了。报告公开了很多案件,特别是对水利部问题不留情面的披露,赢得了“阵阵掌声”。有委员称:“这是多年来最好的一次报告。”报告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引发了强烈反响。人们明白了,审计报告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审计工作还能这样做,审计能量竟然还有这么大。接下来,李金华公开点名批评了一个又一个握有大权的部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均在其列。李金华以实际行动打破了“官官相护”的官场“潜规则”。

  爱看电视剧《天下粮仓》的李金华说,有两件事对他刺激最大:一是粮仓表面都是满的,实际下边没有粮食;二是守仓的米汝成曾是闻名的清官,但是死后却被揭出是巨贪。作假、伪装古今概莫能外。因为,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会滋生腐败。

  “我的心比较‘狠’,手段比较‘铁’。”李金华这样作自我评价。财政部长金人庆是李金华的同学,在他上任伊始,李金华就曾发出决不手软的警告:“尽管我们是同学,我的眼睛以后始终是盯着你的,希望你理解。”作为中央财经大学的校友,学校曾经请李金华回去讲课,但他回来就组织人马审计母校,因为讲课过程中,他发现了不少问题。

  他的“狠”来自对人民的“爱”。因为,这位依靠助学金读完大学,在秦巴山区的工厂工作了12年的农民之子,深知“血汗钱”来之不易。他曾感慨:“几千人奋斗一年的利润也就是千儿八百万,可是一到国家机关,有时一出手就流失几千万、几个亿、十几个亿。”真是触目惊心啊!

  很多人担心李金华最终会成为“孤家寡人”,可他依然无怨无悔。他说:“走到这一步,就两句话,一个无所谓,一个无所求。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也就谁也不得罪了。这就是辩证法。”“你要当审计长,就必须断掉自己的后路。”无私则无畏,无欲则至刚。凭借这一信念,李金华走得坦坦荡荡,过得从容洒脱。

  李金华在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水准的同时,也日益深切地感到,社会的诱惑正在侵蚀着自己的队伍。于是一条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八不准”诞生了,如不准由被审计单位安排住、吃,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或者各种礼品纪念品等。

  对于这些要求,李金华心里也十分矛盾。他曾对人讲,“有些规定有时甚至不近人情,但不这样做,我如何保持审计队伍的独立性,怎能保证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他把这“八不准”称为“高压线”,谁也不能碰。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人不断往上撞。面对犯错的部下,李金华既痛心又怜惜,但他处理起来毫不手软。至今,审计署机关已有4位司局级干部,因违反规定被处理。

  虽然取得不俗的政绩,但李金华谈得更多的是中国的审计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他说,我们的这种体制有时缺乏一种独立性。特别在地方,一个问题涉及政府或市长、县长,弄不好就不了了之。还有我们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关注不够,财政资金打水漂问题时有发生。

  在审计工作岗位上干了19个年头的李金华给自己打70分。到65岁退休时,他正好干满这一届。他说本届任期内,审计署还有三件事要干:一是加大对效益的审计分量;二是加快审计公开透明的进程;三是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风暴”不能一刮了之

  一份审计报告引发的“审计风暴”席卷全国,浮出水面的一桩桩乱管理、乱投资、挪用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令人触目惊心,也唤起了人们对暴露出的种种体制弊端、漏洞和缺失的关注与警醒。

  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诸如预算不规范、支出不透明、投资欠科学、审批“黑洞”多等

  审计报告披露的中央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是公众反应最强烈的焦点之一。中央有关部门作为预算编制单位,权力很大,弹性也很大,而预算决定权又高度集中于少数领导手中,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很容易导致预算资金被随意支配和使用。

  按理说,公共财政运行应该公开透明,但现实情况却是,政府把钱用在什么地方,钱花得合不合理,划不划算,老百姓并不清楚。缺乏公众监督,就避免不了暗箱操作。

  政府公共投资体制漏洞很多。审计报告称,在不少地方,财政资金投资效益不高,部分项目未按期建成投产,一些已建成项目运营效果差,有的工程质量还存在重大隐患,损失浪费现象严重。这其中既有决策者认识水平低、决策能力差、信息不灵通等因素,也不排除一些人拿政府资金搞“形象工程”,捞政绩,谋私利。

  审批制度也存在诸多缺陷。有的中央部委拥有审批大权,直接掌握着资金和项目的支配权,并且主观随意性较大,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了争资金、要项目纷纷“跑部钱进”,想方设法接近有关部委官员,导致“权力寻租”现象时有发生。

  当前我国相关监督机制的虚置、弱化甚至失效是财政预算管理、公共投资以及政府审批过程中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国家把资金或项目拨给部门和地方以后,部门和地方怎么支配,基本上就是自己说了算,严重脱离相应的监督。缺乏科学的运行体制、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监督机制,任何部门和地方都可能发生无序、违规甚至腐败行为。

  审计报告揭开了过去紧捂的盖子。公众十分关注,这些被审计出重大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将受到怎样的惩戒?会不会一刮了之?

  日前,国务院已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认真整改,坚决纠正,对违法违纪人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据了解,这次审计查出问题的全面整改情况,国务院将在今年底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题报告。而中纪委、监察部也已介入调查审计所涉及的案件。

  我们更需要深刻反思,将如何从源头遏制一系列违法违规大案的发生?关键是在制度建设上寻求突破口,找准着力点,真正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财政预算管理和执行制度、公共投资体制以及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中央及地方各部门必须确立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理念,改变由领导个人决定预算的状况,要形成“铁预算”——人大一旦通过,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谁也无权改动。其次,要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效率。另外,还需严格规范资金、项目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特别是在大额专项支出方面,应当建立起严密的管理控制制度。

  不容忽视的是,必须在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引入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其中包括财政监督、人大监督和公众监督等,并构建起防范违法行政与腐败现象的预警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此外,对审计出的违法乱纪问题,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应该一追到底,严格依据党纪国法进行责任追究。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得无关痛痒,不仅会令审计工作的巨大成果化为乌有,反而会助长那些滥用、侵占国家财政资金现象的蔓延,还会使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丧失信心,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

  “问题资金”必须一查到底,“审计风暴”不能一刮了之。财政预算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而不是依旧搞黑箱操作?审批权限能否真正减少、下放了,而不是恋栈不舍、紧抓不放?公共投资是否经过了科学论证、缜密安排,而不是热衷于拍脑袋、走形式?监督部门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睁只眼闭只眼”?违法违纪者是否受到了问责追究,而不是毫发不损甚至得以升迁?惟有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找到正确的改革思路和有效的应对之策,方能根治一些政府部门的不法违规行为,真正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和管理创新,有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这,也是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和服务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考试大一级建造师编辑整理)

相关阅读
精品课程

正在播放:一级建造师考点解读

难度: 试听完整版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