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加入WTO,企业将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抓住其中关键,积极应对这一客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则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WTO是国际间经贸活动的广阔天地,涉及到许多相关问题,应对的措施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人才的培训。
一、目前我们存在的差距及其根本原因
先从国与国之间人才的数量上分析,有人说: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人;也有人说:中国啥都不缺,就是缺人才。
我国人才资源是多?还是少?我们参阅并摘录经济日报社张建华同志主编的《入世后再论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一书中相关文章所列举的数据,有助于我们分析现状,从中找出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1、我国现有人才总量为4465万名。目前还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一般认为,此阶段人才资源密度不低于7%,按此比例要求,眼下尚缺1663万名,预计到2010后人才资源将短缺4611万名。
2、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为2870多万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3%。在每万人劳动者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种工程师只有8.4人,这个比例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发达国家的九分之一;在现有1000万工程技术人员中既懂现代技术,又熟悉科学管理技术,富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可是奇缺。
3、人才资源分布:事业单位人才多,专业技术人员占总量的60%;企业人才少,专业技术人员仅为总量的40%。
而发达国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70%以上,美国已达总量的80%。企业人才明显不足。
在找出客观差距的基础上,分析这一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3%左右,低于世界平均6.1%的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2%的平均水平;
二是历史的原因,文革十年导致一代人被耽误,以至出现人才的断层;
三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科研单位、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实践脱节,关门搞科研,很难培养出年轻且经验丰富的创新人才;
四是人才的开发、使用和保护不力。缺乏灵活高效的激励机制,平均主义盛行,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挫伤了很多人的积极性;
五是科技人员继续再教育投入少,导致人才增长后劲不足。
二、WTO对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影响
再从我国建筑行业人才状况来剖析,目前,虽然我国国内投资的建筑市场基本上未对外国承包商开放。但据建设部统计,截至1999年底止,在中国注册的外国承包商已达287家,另外有1300多家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企业。实际上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统计,1998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有91家在中国有业务,而全球最大200家国际设计公司中有140家在中国有业务。全球最大的建筑公司基本上在中国都有分支机构,并承揽业务,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工业、交通、能源、市政和商业设施及住宅项目等。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投资的建筑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外国在中国的投资者和实业组织将基本享受国民待遇。
届时,国内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也是国内市场。
工程总承包企业将百临来自境外众多同行更加强劲的竞争和挑战,那些有实力的国外建筑公司到时将拼命地打进来,并借其竞争力扩大工程施工范围和营业额。而国外公司进入中国不可能带很多的人才来,他们需要的人才都要在中国招,他们能给更高的工资将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走,将低素质的人留给国有企业。与此同时,工程总承包企业要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就必须增加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样,这一潜在的人才流失和人才需求量的增加,直接严重影响国内建筑企业今后业务的发展。
三、人才培训——应对WTO的关键
国家制定的“十五”规划第九条中指出:“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也提出,中国加入WTO后,受到冲击的行业会有一些,但这不是主要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
西欧发达国家在60年代开始,继续教育便有组织、有系统地展开,并投入巨资进行人才培训。
美国工业界每年用400-1000亿美元作为在职人员的培训费;
日本仅松下电器每年培训费高达40亿日元;
法国在职人员的培训费每年是400——1000亿美元作为在职人员的培训费;
日本仅松下电器每年培训费高达40亿日元;
法国在职人员的培训费每年是400亿法郎;
我国八五至九五期间,由政府主导的继续教育累计培训7000万人均。虽然已开始重观人才再教育,但投入明显不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却明显处于劣势,人才紧缺问题长期困扰着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人才短缺的矛盾更加凸现出来,将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企业今后的生死存亡。因此,工程总承包企业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在人才的质与量上下功夫,把人才培训工作列入企业战略中去,并结合继续再教育制度。一方面,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切实深化改革,尤其是搞活分配的激励机制要创新,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人才流失的防患工作。(考试大一级建造师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