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一级建造师考试时间11月19日、20日,所有考生进入考点时均须提供考前24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考前24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为在昌检测),考前7天内,有市外(除中、高风险区)旅居史的参考人员,须提供考前“三天三检(间隔24小时,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最后一检在昌完成)”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冲刺资料>>【思维导图】【2015-2021年真题】【冲刺试卷免费刷】【一建考试防疫要求】
2022年度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江西考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告
2022年度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江西考区)拟于2022年11月19日、20日举行。根据南昌市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为保证考试顺利进行,现对疫情防控措施和要求公告如下:
一、考生应随时关注“江西卫生健康”“江西疾控”“健康南昌”“南昌疾控”等微信公众号及国务院客户端等渠道,了解我省、南昌市和考点所在地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
二、考生考前和考试期间,要主动减少外出和不必要的聚集,避免跨区域流动、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和中高风险地区;合理安排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疫情防控高风险岗位工作的考生,须提前调岗,并在完成相应管控措施后方可参加考试。
三、境外、省外来(返)昌考生应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合理安排行程。境外考生应至少提前10天抵达境内;市外考生密切关注居住地及考点所在地疫情防控政策,根据防控政策要求合理安排来(返)昌时间。
四、所有外市来返昌考生在抵昌前24小时内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申领“昌通码”,点击“入昌报备”进行报备。考前7天,考生须做好每日健康监测,早晚测量体温,自我观察有无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如体温超过37.3℃,或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
五、所有考生参考前打印并如实完整填写《健康承诺书》(详见附件)并签字,于考试当天带到考场,在身份核验环节将填写完整的《健康承诺书》交予监考人员,并对《健康承诺书》真实性负责。
六、所有考生进入考点时均须提供考前24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考前24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为在昌检测),考前7天内,有市外(除中、高风险区)旅居史的参考人员,须提供考前“三天三检(间隔24小时,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最后一检在昌完成)”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七、考生应提前90分钟到达考点,期间全程佩戴(接受身份识别验证等特殊情况除外)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消毒纸巾等防护用品自备。
八、考生入场时必须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一测一扫三查验”,即扫“昌通码”场所码(含车辆码等),测量体温,查验“昌通码”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纸质版或电子版),保持1米以上间距。
九、考试期间,考生车辆一律不得进入考点校区。
十、考生有以下情形的,不得参加考试:
1.不能提供“昌通码”健康码、行程卡,未按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未完整填写或无本人签名的《健康承诺书》的;
2.昌通码为红码或黄码;
3.在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超过24小时的人员;
4.考前10天内有境外或港台旅居史的人员,考前7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区旅居史的人员;
5.考前7天内有市外(除中、高风险区)旅居史,且未提供考前“三天三检(间隔24小时,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最后一检在昌完成)”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的人员;
6.考前被判定为新冠相关病例(确诊、疑似、无症状)、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等人员,正在进行隔离救治、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居家健康监测等管控措施;
7.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和已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尚在居家健康监测期的人员;
8.现场确认有发热、乏力、咳嗽、咳痰、咽痛、腹泻、呕吐、嗅觉或味觉减退等症状,且不能排除阳性感染者的;
9.疫情防控组判定为不适合参加考试的人员。
存在不得参加考试情形的考生,请按疫情防控要求,落实集中隔离、健康监测等措施,不得前往考点。
十一、考试期间,考生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向监考人员报告,按照防疫相关程序处置。经评估后具备继续完成考试条件的,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参考;不具备继续完成考试条件的,应及时送医就诊;考试时间不补。
十二、当天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听从考点安排保持安全距离,在考点指定核酸采样点完成核酸检测后分批、错峰离场。送考人员应服从考点工作人员管理,不得在考点内滞留。参加考试的考生,考后7天内应进行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第一时间报告所在社区或单位。
十三、凡有虚假或不实承诺、隐瞒病史、隐瞒旅居史和接触史、自行服药隐瞒症状、瞒报漏报健康情况、逃避防疫措施的,一经发现,一律不得参加考试;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十四、以上为当前疫情防控要求,如有变化,将按照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新要求,进行调整,请考生密切关注江西人事考试网。
官方通知:http://link.233.com/11823/news/14_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