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
1)预应力混凝土定义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结构受到外部承重之前,先对着受拉部位的结构施加一定的压力,用以抵消外部承重带来的混凝土拉应力。而提前施加的压力就是预压应力,简称预应力。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拉应力,延缓构件开裂(或者不开裂),从而提升构件的抗裂性能和刚度。
(2)后张法。用于现浇构件。
后张法在现浇连续箱梁和盖梁中采用较多。
3)预应力筋及管道(孔道)
(1)预应力筋材料要求:
① 每批钢丝、钢绞线、钢筋应由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生产工艺的产品组成。
③ 预应力筋进场时,应对其质量证明文件、包装、标志和规格进行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精轧螺纹钢筋相对于普通钢筋而言,具有更高的表面质量、更精确的尺寸控制、更规整的螺纹形状以及更好的机械性能
(2)预应力筋的制作:
① 预应力筋下料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结构的孔道长度或台座长度、锚(夹)具长度、千斤顶长度、镦头预留量,冷拉伸长值、弹性回缩值、张拉伸长值和外露长度等因素。
② 预应力筋宜使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3)管道与孔道 ★ 选择题考点
① 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筋的孔道一般由浇筑在混凝土中的刚性或半刚性管道构成。一般工程可由钢管抽芯、胶管抽芯或金属伸缩套管抽芯预留孔道。浇筑在混凝土中的管道应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不允许有漏浆现象,且能按要求传递粘结力。
② 常用管道为金属螺旋管或塑料(化学建材)波纹管。
③ 管道的检验。
④ 管(孔)道的其他要求
4)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2)验收要求
③ 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对用于中小桥梁的锚具(夹片或连接器)进场验收,其静载锚固性能可由锚具生产厂提供试验报告。对大桥、特大桥等重要工程、质量证明资料不齐全、不正确或质量有疑点的锚具,在通过外观和硬度检验的同批中抽取6套锚具(夹片或连接器),组成3个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予以复检。
5)预应力张拉施工
(1)基本要求:
② 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
④预应力筋张拉时,应对张拉力、压力表读数、张拉伸长值、锚固回缩及异常情况处理等作出详细记录。
⑥张拉设备的校准期限不得超过半年,且不得超过200次张拉作业。张拉设备应配套校准,配套使用。
(2)先张法预应力施工
② 预应力筋连同隔离套管应在钢筋骨架完成后一并穿入就位。就位后,严禁使用电弧焊对梁体钢筋及模板进行切割或焊接。隔离套管内端应堵严。
⑤ 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筋不得断丝、断筋或滑丝。
(3)后张法预应力施工:
① 预应力管道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管道应采用定位钢筋牢固地定位于设计位置
C.管道应留压浆孔与溢浆孔;曲线孔道的波峰部位应留排气孔;在最低部位宜留排水孔。
② 预应力筋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先穿束后浇混凝土时,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检查管道并确认完好;浇筑混凝土时应定时抽动、转动预应力筋。
B.先浇混凝土后穿束时,浇筑后应立即疏通管道,确保其畅通
③ 预应力筋张拉应符合下列要求:
A.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不得低于强度设计值的75%;且应将限制位移的模板拆除后,方可进行张拉。
B.预应力筋张拉端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详见讲义。
C.张拉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对孔道的摩阻损失进行实测,以便确定张拉控制应力值,并确定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
D.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可采取分批、分阶段对称张拉方式。宜先中间,后上、下或两侧。
E.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筋不得断丝、断筋或滑丝。
(5)孔道压浆:详见讲义。
(6)封锚:详见讲义。
沥青路面结构组成特点
1)路面结构组成
(1)垫层
垫层是介于基层和路基之间的层位,主要设置在温度和湿度状况不良的路段上,以改善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时,设置防冻垫层可以使路面结构免除或减轻冻胀和翻浆病害。
★ 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时,设置防冻垫层可以使路面结构免除或减轻冻胀和翻浆病害。
以下路段按设计要求设置垫层:
①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或潮湿路段。
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处于潮湿或过湿状态的路段。
③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处于潮湿或过湿状态的路段。垫层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5%。
(2)基层
①基层可分为上基层和下基层,基层可采用刚性、半刚性或柔性材料。
②应根据道路交通等级和路基抗冲刷能力来选择基层材料。在冰冻、多雨潮湿地区,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宜用于特重、重交通的下基层。石灰稳定类材料宜用于各类交通等级的下基层以及中、轻交通的基层。热拌沥青碎石宜用于重交通及以下道路的基层;级配碎石可用于中、轻交通道路的下基层及轻交通道路的基层;级配砾石可用于轻交通道路的下基层。
③常用的基层材料:
a.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略)
b.级配型材料:(略)
(3)面层
①高级沥青路面面层可划分为上(表)面层、中面层、下(底)面层。
③面层直接同行车和大气相接触,承受行车荷载引起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又受降水的侵蚀作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④沥青路面面层类型:
a.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略)
b.温拌沥青面层:温拌沥青是一种在比同等“热拌沥青”(HMA)温度低约20~40℃的温度下生产和施工的沥青。
c.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冷拌沥青混合料适用于支路及其以下道路的面层、支路的表面层,以及各级沥青路面的基层、连接层或整平层;冷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可用于沥青路面的坑槽、井周冷补。
d.沥青贯入式面层(略)
e.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沥青表面处治面层主要起防水层、磨耗层、防滑层或改善碎(砾)石路面的作用,其集料最大粒径应与处治层厚度相匹配。
2)沥青路面结构层的性能要求
(2)基层性能主要指标
①应满足结构强度、扩散荷载的能力以及水稳性和抗冻性的要求。
②不透水性好。底基层顶面宜铺设沥青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为防止地下渗水影响路基,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水泥稳定粒料或密级配粒料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
(3)面层路面使用指标具体指标包括承载能力、平整度、温度稳定性、抗滑能力、噪声量。
1)支架吊架安装
管道的支承结构称为支架,作用是支承管道并限制管道的变形和位移,承受管道的内压力、外载荷及温度变形的弹性力,并传递到支承结构。根据支架对管道的约束作用不同,可分为活动支架和固定支架。
(1)固定支架
固定支架主要用于固定管道,均匀分配补偿器之间管道的伸缩量,保证补偿器正常工作,多设置在补偿器和附件旁。固定支架承受作用力较为复杂,不仅承受管道、附件、管内介质及保温结构的重量,同时还承受管道因温度、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的轴向伸缩推力和变形应力,并将作用力传递到支承结构。
固定支架必须严格安装在设计位置,位置应正确,埋设平整,与土建结构结合牢固。支架处管道不得有环向焊缝,固定支架不得与管道直接焊接固定。固定支架处的固定卡板,只允许与管道焊接,严禁与固定支架结构焊接。
(2)活动支架
活动支架的作用是直接承受管道及保温结构的重量,并允许管道在温度作用下,沿管轴线自由伸缩。活动支架可分为:滑动支架、导向支架、滚动支架和悬吊支架四种形式。
(3)支架、吊架制作和安装基本要求
①支架和吊架的形式、材质、外形尺寸、制作精度及焊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组合式弹簧吊架应具有合格证明文件。
②焊接在钢管外表面的弧形板应采用模具压制成型,当采用同径钢管切割制作时,应采用模具进行整形,不得有焊缝。
2)补偿器安装
3)法兰安装
4)阀门安装
构筑物施工
1)施工方案与流程
(1)施工方案应包括基础处理、结构形式、材料与配合比、施工工艺及流程、模板及其支架设计(支架设计、验算)、钢筋加工安装、混凝土施工、预应力施工等主要内容。——2010年案例考点,理解内容
(2)整体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池体结构施工流程为:测量定位→土方开挖及地基处理→垫层施工→防水层施工→底板浇筑→池壁及柱浇筑→顶板浇筑→功能性试验。
——需要根据题意作答,2018年案例
(3)单元组合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工艺流程为:测量定位→土方开挖及地基处理→中心支柱浇筑→池底防渗层施工→浇筑池底混凝土垫层→池内防水层施工→池壁分块浇筑→底板分块浇筑→底板嵌缝→池壁防水层施工→功能性试验。
2)施工技术要点
(1)模板、支架施工
①模板及其支架应满足浇筑混凝土时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要求,且应安装牢固。
②钢模板安装前应抛光、除锈并涂刷脱模剂。各部位的模板安装位置正确、拼缝紧密不漏浆;对拉螺栓、垫块等安装稳固;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洞、穿墙套管的安装必须牢固,位置准确。管件穿越有防水要求的结构时应设置套管,套管的直径应至少比管道直径大50mm。套管止水环与套管应满焊。穿管后应将套管与管道之间的缝隙填塞密实,端口周边应填塞密封胶。穿过结构的管道、埋设件等应在结构防水层施工前埋设完成。安装池壁最下一层模板时,应在适当位置预留清扫杂物用的窗口。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模板内部清扫干净,检验合格后,再将窗口封闭。 ★ 案例重要考点
③采用穿墙螺栓平衡混凝土浇筑对模板的侧压力时,应选用两端能拆卸的螺栓或在拆模板时可拔出的螺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详见讲义。
(2)钢筋施工
①加工前对进场原材料进行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②根据设计保护层厚度、钢筋级别、直径、锚固长度、绑扎及焊接长度、弯钩要求确定下料长度并编制钢筋下料表。
③钢筋连接的方式:根据钢筋直径、钢材、现场条件确定钢筋连接的方式。主要采取机械连接、焊接、绑扎方式。
⑤钢筋安装质量检验应在模板支搭或混凝土浇筑之前对安装完毕的钢筋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⑦预埋件、预埋螺栓及插筋等,其埋入部分不得超过混凝土结构厚度的3/4。
(3)无粘结预应力施工
无粘结预应力筋施工需采用Ⅰ类锚具,锚具规格应根据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品种、张拉吨位以及工程使用情况选用。锚具进场时,应检验其静载锚固性能。
①施工工艺流程:钢筋施工→安装内模板→铺设非预应力筋→安装托架筋、承压板、螺旋筋→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外模板→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及锚固肋混凝土凿毛→割断外露塑料套管并清理油脂→安装锚具→安装千斤顶→同步加压→量测→回油撤泵→锁定→切断无粘结筋(留100mm)→锚具及钢绞线防腐→封锚混凝土。
②无粘结预应力筋布置安装:详见胡宗强讲义。
③无粘结预应力张拉:详见胡宗强讲义。
④封锚要求:
a.凸出式锚固端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b.外露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c.封锚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相应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得低于C40。
(4)混凝土施工:详见胡宗强讲义。
(5)止水带安装:详见胡宗强讲义。
(6)施工缝设置:详见胡宗强讲义。
(7)模板及支架拆除
①应按模板支架设计方案、程序进行拆除。
②采用整体模板时,侧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其他模板应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达到表4.2-2规定强度时,方可拆除。
③模板及支架拆除时,应划定安全范围,设专人指挥和值守。
标准养护系指试块在温度为20±2℃,相对湿度95%以上的环境中养护。
同条件养护系指试块和构件在同样温度、湿度环境下进行养护。
基坑四周一般设置挡土围护结构,围护结构一般是在开挖面基底下有一定插入深度的桩、墙结构。支撑结构起减小围护结构变形,控制墙体弯矩的作用,分为内支撑和外拉锚两种形式。
1)基坑围护结构
(1)基坑围护结构类型:在我国应用较多的基坑围护结构有:排桩、地下连续墙、重力式挡墙,以及这些结构的组合形式等。不同类型围护结构的特点见表3.3-2。
(2)基坑围护结构施工要求:
① 预制混凝土板桩:工艺流程:放桩位线→布设桩点→桩机就位→桩就位→校正垂直度→打桩→测量桩顶标高→移钻机。
常用钢筋混凝土板桩截面的形式有四种:矩形、T形、工字形及口字形。矩形截面板桩制作较方便,桩间采用槽榫接合方式,接缝效果较好,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② 钢板桩与钢管桩:工艺流程:施工准备→钢板桩组装→导向架加工制造→导向架定位→插打钢板桩→基坑开挖→基坑检验。
钢板桩强度高,桩与桩之间的连接紧密,隔水效果好,具有施工灵活、板桩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是基坑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挡土结构。由于板桩打入时有挤土现象,拔出时又会将土带出,造成板桩位置处出现空隙,这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板桩长度有限,其适用的开挖深度也受到限制,一般最大开挖深度在7~8m。板桩的形式有多种,拉森型是最常用的。
★总结:钢板桩强度高、隔水效果好(止水性能好)、施工简便(或施工灵活)、可重复(反复)使用。
③ 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
钻孔灌注桩施工流程见图3.3-2。
③ 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
钻孔灌注桩一般采用机械成孔。地铁明挖基坑中多采用螺旋钻机、冲击式钻机和正反循环钻机、旋挖钻机等。正、反循环钻机采用泥浆护壁成孔,作业时噪声低,适用于城区施工,在地铁基坑和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中应用广泛。
⑤ 咬合桩:其中,钻孔咬合桩的施工可采用液压钢套管全长护壁、机械冲抓成孔工艺,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详见讲义。
⑥ 重力式水泥土墙:重力式水泥土墙宜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相互搭接成格栅状的结构形式,也可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相互搭接成实体的结构形式。
④ SMW工法桩(型钢水泥土搅拌墙):SMW工法桩围护墙是利用搅拌设备就地切削土体,并注入水泥类混合液搅拌形成均匀的水泥土搅拌墙,然后在墙中插入型钢,形成一种劲性复合围护结构,具体施工工艺流程见图3.3-3。
⑦ 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主要有预制钢筋混凝土连续墙和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墙两类,通常地下连续墙是指后者。
地下连续墙有如下优点:施工时振动小、噪声低,墙体刚度大,对周边地层扰动小;可适用于多种土层,除夹有孤石、大颗粒卵砾石等局部障碍物时影响成槽效率外,对黏性土、无黏性土、卵砾石层等各种地层均能高效成槽。
1. 沥青类混合料面层施工
1)沥青类混合料面层施工
热拌普通沥青混合料路面工艺流程:施工准备→运输→摊铺→接缝处理→压实成型→养护→开放交通。
(1)施工准备
① 透层、粘层、封层:
a. 透层。为使沥青混合料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喷洒能很好渗入表面的沥青类材料薄层。沥青混合料面层摊铺前应在基层表面喷洒透层油。根据基层类型选择渗透性好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作为透层油。用于石灰稳定土类或水泥稳定土类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洒布透层油后,应封闭交通。透层油洒布后的养护时间应根据透层油的品种和气候条件由试验确定。
b. 粘层。在既有结构和路缘石、检查井等构筑物与沥青混合料层的连接面应喷洒粘层油。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粘层油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也可采用快凝或中凝液体石油沥青作粘层油。粘层油宜在摊铺面层当天洒布。
★ 总结:透层、粘层施工乳化沥青(透层油、粘层油)喷洒涂刷的要求:
下承层干燥、洁净,无水渍和杂物,喷洒薄而均匀、无集聚无流淌。
通用考点:任何液体的喷洒或涂刷都通用(模板涂刷隔离剂、管道液体防腐、桥面涂料防水等)。
c.封层。 铺筑在面层表面的称为上封层,铺筑在面层下面的称为下封层。封层油宜采用改性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封层集料应质地坚硬、耐磨、洁净且粒径与级配应符合要求。
② 运输与布料:
b. 为防止沥青混合料粘结运料车车厢板,装料前应喷洒一薄层脱模剂或防粘结剂。运输中沥青混合料上宜用篷布覆盖保温、防雨和防污染。
d. 应按施工方案安排运输和布料,摊铺机前应有足够的运料车等候。对高等级道路,等候的运料车宜在5辆以上。
e. 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0~300mm外空挡等候,摊铺时被摊铺机缓缓顶推前进并逐步卸料,避免撞击摊铺机。每次卸料必须倒净,如有余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
(2)摊铺作业:
① 机械摊铺② 人工摊铺
(3)压实成型与接缝:
① 压实成型
a. 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状态完好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根据摊铺完成的沥青混合料温度情况严格控制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时机。
b. 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且符合规范要求(见表1.3-2)。
② 接缝
(4)开放交通: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规定: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2)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
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工艺流程可参照普通沥青混合料路面,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摊铺、压实与成型、接缝除满足普通沥青混合料摊铺要求外,还应做到:详见教材、讲义。
3)温拌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
温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工艺流程可参照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运输、摊铺、压实与成型除满足热拌沥青混合料摊铺要求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温拌沥青的生产和运输
③ 严格控制矿料、沥青的加热温度,保持混合料的出料温度稳定、均匀。用于温拌施工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较热拌沥青混合料降低20℃以上。
一、施工质量验收规定
(一)验收程序
(1) 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2) 分部工程(子分部)应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技术、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对于涉 及重要部位的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主要设备等分部(子分部)工程,其勘察、设计单位工程项目负责人也应参 加验收。
(3) 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检, 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
行竣工预验收,对存在的问题,应由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整改完毕后,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报 告,申请工程竣工验收。
(4) 单位工程中的分包工程完工后,分包单位应对所承包的工程项目进行自检,验收时,总包单位应派人参加 。分包单位应将所分包工程的质量控制资料整理完整后,移交总包单位,并应由总包单位统一归入工程竣工档案。
(5) 建设单位收到工程竣工报告后,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含分包单位)、设计、勘察、监 理等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单位工程验收。
(二)基本规定
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对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功 能、节能、环境保护等重要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
目前,常用的防渗层材料有四种:黏土、膨润土、土工膜、土工织物膨润土垫(GCL)。
1、泥质防水层施工
(1)泥质防水层施工技术的核心是掺加膨润土的拌合土层施工技术。
(2)质量技术控制要点
1)施工队伍的资质与业绩
2)膨润土进货质量:应采用材料招标方法选择供货商,审核生产厂家的资质,核验产品出厂三证(产品合格证、产品说明书、产品试验报告单)
3)膨润土掺加量的确定
4)拌合均匀度、含水量及碾压压实度
5)质量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压实度试验和渗水试验两项
2、土工合成材料膨润土垫( GCL)施工要点
(1)土工合成材料膨润土垫(GCL)是两层土工合成材料之间夹封膨润土粉末(或其他低渗透性材料),通过针刺、粘接或缝合而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密封和防渗。
(2)GCL施工必须在平整的土地上进行,对铺设场地条件的要求比土工膜低。
(3)GCL不能在有水的地面及下雨时施工,在施工完后要及时铺设其上层结构如HDPE膜等材料。大面积铺设采用搭接形式,不需要缝合,搭接缝应用膨润土防水浆封闭。
(4)GCL在坡面与地面拐角处防水垫应设置附加层,先铺设500mm宽沿拐角两面各250mm后,再铺大面积防水垫。
(5)GCL施工主要包括GCL的摊铺、搭接宽度控制、搭接处两层GCL间撒膨润土。
(6)质量控制要点
1)根据填埋区基底设计坡向,GCL垫的搭接,尽量采用顺坡搭接,即采用上压下的搭接方式;注意避免出现十字搭接,而尽量采用品形分布。
2)GCL垫需当日铺设当日覆盖,遇有雨雪天气应停止施工,并将已铺设的GCL垫覆盖好。
3、高密度聚乙烯 (HDPE) 膜防渗层施工技术
(HDPE) 膜不易被破坏、寿命长且防渗效果极强,其自身质量及焊接质量是防渗层施工质量的关键。
(1)焊接工艺
1)双缝热熔焊接:
双缝热熔焊接采用双轨热熔焊机焊接,其原理为:在膜的接缝位置施加一定温度使HDPE 膜本体熔化,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结合在一起,形成与原材料性能完全一致,厚度更大,力学性能更好的严密焊缝。
2)单缝挤压焊接:
单缝挤压焊接采用单轨挤压焊机焊接,其原理为:采用与 HDPE 膜相同材质的焊条,通过单轨挤压焊机把HDPE焊条熔融挤出,通过外界的压力把焊条熔料均匀挤压在已经除去表面氧化物的焊缝上。主要用于糙面膜与糙面膜之间的连接、各类修补和双轨热熔焊机无法焊接的部位。
(2)焊缝检测技术
1)非破坏性检测技术:
HDPE膜焊缝非破坏性检测主要有双缝热熔焊缝气压检测法和单缝挤压焊缝的真空及电火花测试法。
2)HDPE膜焊缝破坏性测试:
针对每台焊接设备焊接一定长度取一个破坏性试样进行室内试验分析(取样位置应立即修补) ,定量地检测焊缝强度质量。
1、供热管道敷设与既有建筑(构)筑物及其他管线的距离要求
(1)地下敷设热力管沟的外表面、直埋敷设热水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电缆、架空电线和其他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应符合相关要求。(见考试用书中相关的表)
(2)热力网管沟内不得穿过燃气管道,当热力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300mm,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气泄漏进入管沟。管沟敷设的热力网管道进入建筑物或穿过构筑物时,管道穿墙处应封堵严密。
(3)地上敷设的热力管道同架空输电线路或电气化铁路交叉时,管道的金属部分和交叉点5m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2、供热管道施工准备要求要点
(1)属于特种设备的压力管道元件(管道、弯头、三通、阀门等),制造厂家应有相应的特种设备制造资质,其质量证明文件、验收文件应符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相关规定。实物、标识应与质量证明文件相符。
(2)一级管网主干线所用阀门及与一级管网主干线直接相连通的阀门,支干线首端和供热站入口处起关闭、保护作用的阀门及其他重要阀门,应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供热管道土建工程施工要求
(1)机械开挖时应预留不少于150mm厚的原状土,人工清底至设计标高,不得超挖。
(2)沟槽开挖至基底后,地基应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共同验收。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地基,由设计或勘察单位提出地基处理意见,施工单位根据其制定处理方案。
(3)暗挖法施工的竖井与隧道连接处应采取加固措施。隧道应采用台阶法施工,应在拱部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并在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方可进行下台阶开挖。隧道相对开挖中,当两个工作面相距15~20m时应一端停挖,单向开挖贯通;隧道开挖过程中应进行地质描述并应进行记录,必要时应进行超前地质勘探。
(4)顶管施工中,钢管进入土层5m以内,每顶进0.3m,测量不得少于1次;进入土层5m以后,每顶进1m应测量一次;当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
(5)定向钻施工不宜用于直接拉进直埋管的施工。
(6)土建结构预制构件的外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构件应有安装方向的标识。预制构件运输、安装时的强度不应小于设计强度的75%。
4、供热管道安装施工要求
(1)管道材料与连接要求
城镇供热管网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电弧焊或高频焊焊接钢管。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管道与设备、阀门等连接宜采用焊接,当设备、阀门需要拆卸时,应采用法兰连接。
5、管沟及地上管道安装施工要点
(1)地上敷设的管道应采取固定措施,管组长度应按空中就位和焊接的需要确定,宜大于或等于2倍支架间距。
(2)管口对接时,应在距接口两端各200mm处测量管道平直度,允许偏差0~lmm,对接管道的全长范围内,最大偏差值应不超过10mm 。对口焊接前,应重点检验坡口质量、对口间隙、错边量、纵焊缝位置等。
6、预制直埋管道安装施工要点
(1)预制直埋管道的监测系统与管道安装同时进行,安装接头处的信号线前先清理直埋管两端潮湿的保温材料,连接完毕并监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接头保温。
(2)接头的外护层安装完成后,必须全部进行气密性检验。气密性合格标准:气密性检验的压力应为0.02MPa保压时间不应小于2min;压力稳定后应采用涂上肥皂水的方法检查,无气泡为合格。
(3)施工间断时,管口应用堵板临时封闭。雨期施工时应有防止管道漂浮、泥浆进入管道的措施。
7、管道焊接质量检验
(1)在施工过程中,焊接质量检验依次为:对口质量检验、外观质量检验、无损探伤检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
(2)焊缝应100%进行外观质量检验。
(3)管道焊缝无损探伤检验应由具备资质的检测单位实施。焊缝无损检测方法有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粉或渗透探伤等。热力管道焊缝无损检测宜采用射线探伤;当采用超声波探伤时,应采用射线探伤复检,复检数量为超声波探伤数量的20%;角焊缝处的无损检测可采用磁粉或渗透探伤。
(4)需要进行100%无损探伤检测的情形包括如下几种:
干线管道与设备、管件连接处和折点处的焊缝应进行100%无损探伤检测;
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的管道在铁路路基两侧各10m范围内、穿越城市主要道路的不通行管沟在道路两侧各5m范围内,穿越江、河、湖等的管道在岸边各10m的范围内的焊缝,应进行100%无损探伤检测;
不具备强度试验条件的管道焊缝,应进行100%无损探伤检测;
现场制作的各种承压设备和管件,应进行100%无损探伤检测。
(5)无损检测的标准和频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无损探伤检测出现不合格,应及时进行返修,同一焊缝的返修次数不应大于两次。
1、工程基本规定
(1)燃气管道对接安装引起的误差不得大于3°,否则应设置弯管,次高压燃气管道的弯管应考虑盲板力。
(2)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基础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
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基础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不应小于相关规范规定。当要求不一致时,应满足要求严格的。
无法满足上述安全距离时,应将管道设于管道沟或刚性套管的保护设施中,套管两端应用柔性密封材料封堵。
(3)管道埋设的最小覆土厚度
地下燃气管道埋设的最小覆土厚度(路面至管顶)应符合下列要求:埋设在车行道下时,不得小于O.9m;埋设在非车行道下时,不得小于0.6m;埋设在机动车不能到达地方时,不得小于0.3 m;埋设在水田下时,不得小于0.8m;当不能满足上述规定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4)地下燃气管道不宜与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当需要同沟敷设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燃气管道穿越构建筑物
(1)地下燃气管道不得从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的下面穿越。
(2)地下燃气管道不得在堆积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下面穿越。
(3)地下燃气管道穿过排水管、热力管沟、联合地沟、隧道及其他各种用途沟槽时,应将燃气管道敷设于套管内。
(4)燃气管道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电车轨道和城镇主要干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穿越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燃气管道,其外应加套管,并提高绝缘、防腐等措施。穿越铁路的燃气管道的套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套管埋设的深度:铁路轨道至套管顶不应小于1.20m,并应符合铁路管理部门的要求。
2)套管宜采用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
3)套管两端与燃气管的间隙应采用柔性的防腐、防水材料密封,其一端应装设检漏管。
4)套管端部距路堤坡脚外距离不应小于2.0m。
3、燃气管道穿越电车轨道和城镇主要干道时宜敷设在套管或地沟内;穿越高速公路的燃气管道的套管、穿越电车轨道和城镇主要干道的燃气管道的套管或地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套管内径应比燃气管道外径大100mm以上,套管或地沟两端应密封,重要地段的套管或地沟端部宜安装检漏管。
2)套管端部距电车边轨不应小于2.0m;距道路边缘不应小于1.0m。
3)燃气管道宜垂直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电车轨道和城镇主要干道。
3、燃气管道通过河流
燃气管道通过河流时,可采用穿越河底或采用管桥跨越的形式。
(1)当条件允许时,可利用道路、桥梁跨越河流,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利用道路、桥梁跨越河流的燃气管道,其管道的输送压力不应大于0.4MPa。
2)当燃气管道随桥梁敷设或采用管桥跨越河流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3)燃气管道随桥梁敷设应在征得桥梁管理部门同意后施工,宜采取如下安全防护措施:
①敷设于桥梁上的燃气管道应采用加厚的无缝钢管或焊接钢管,尽量减少焊缝,对焊缝进行100%无损探伤。
②跨越通航河流的燃气管道管底标高,应符合通航净空的要求,管架外侧应设置护桩。
③在确定管道位置时,应与随桥敷设的其他可燃的管道保持一定间距。
④管道应设置必要的补偿和减震措施。
⑤过河架空的燃气管道向下弯曲时,向下弯曲部分与水平管夹角宜采用45º形式。
⑥对管道应做较高等级的防腐保护。对于采用阴极保护的埋地钢管与随桥管道之间应设置绝缘装置。
(2)燃气管道穿越河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方案及设计文件应报河道管理或水利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工程开工时,应在敷设管道位置的两侧水体各50m距离处设置警戒标志。
2)燃气管道宜采用钢管,对焊缝进行100%超声检测和100%射线检测。
3)燃气管道至规划河底的覆土厚度,应根据水流冲刷条件确定,对不通航河流不应小于0.5m;对通航的河流不应小于1.0m,还应考虑疏浚和投锚深度。
4)稳管措施应根据计算确定。
5)在埋设燃气管道位置的河流两岸上、下游应设立标志。
6)不同压力的燃气管道与桥梁的水平净距满足《城镇燃气管道穿跨越工程技术规程》CJJ/T250-2016的要求。
1、确定沟槽底部开挖宽度
沟槽底部的开挖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可按经验公式计算确定:
B=D0+2×(b1+b2+b3)
式中:B — 管道沟槽底部的开挖宽度(mm);
D0 — 管外径(mm);
b1 — 管道一侧的工作面宽度(mm),可按表选取;
b2 — 有支撑要求时,管道一侧的支撑厚度,可取150~200mm;
b3 — 现场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渠一侧模板厚度(mm)。
管道一侧的工作面宽度表
注:①槽底须设排水沟时,b1应适当增加;
②管道有现场施工的外防水层时,b1宜取 800mm;
③采用机械回填管道侧面时,b1需满足机械作业的宽度要求。
2、确定沟槽边坡
当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地下水位低于沟槽底面高程,且开挖深度在5m以内、沟槽不设支撑时,沟槽边坡最陡坡度应符合下表中的规定。
深度在5m以内的沟槽边坡的最陡坡度
3、沟槽开挖与支护
(1)人工开挖沟槽的槽深超过3m时应分层开挖,每层的深度不超过2m。
(2)人工开挖多层沟槽层间留台宽度:放坡开槽时不应小于0.8m,直槽时不应小于0.5m,安装井点设备时不应小于1.5m。
(3)槽底原状地基土不得扰动,机械开挖时槽底预留200~300mm土层,由人工开挖至设计高程,整平。
(4)在软土或其他不稳定土层中采用横排撑板支撑时,开始支撑的沟槽开挖深度不得超过1.0m;开挖与支撑交替进行,每次交替的深度宜为0.4~0.8m。
(5)施工人员应由安全梯上下沟槽,不得攀登支撑。
4、地基处理与安管
(1)地基处理
1)管道地基应符合设计要求,管道天然地基的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加固。
2)槽底局部超挖或发生扰动时,超挖深度不超过150mm时,可用挖槽原土回填夯实,其压实度不应低于原地基土的密实度;槽底地基土壤含水量较大,不适于压实时,应采取换填等有效措施。
3)排水不良造成地基土扰动时,扰动深度在100mm以内,宜填天然级配砂石或砂砾处理;扰动深度在300mm以内,但下部坚硬时,宜填卵石或块石,并用砾石填充空隙并找平表面。
4)柔性管道地基处理宜采用砂桩、搅拌桩等复合地基。
5)岩石地基局部超挖时,应将基底碎渣全部清理,回填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或回填粒径10~ 15mm的砂石并夯实。
6)非永冻土地区,管道不得铺设在冻结的地基上;管道安装过程中,应防止地基冻胀。
(2)安管
1)管节、管件下沟前,必须对管节外观质量进行检查,排除缺陷,以保证接口安装的密封性。
2)采用法兰和胶圈接口时安装应按照施工方案严格控制上、下游管道接装长度、中心位移偏差及管节接缝宽度和深度。
3)采用焊接接口时,两端管的环向焊缝处齐平,内壁错边量不宜超过管壁厚度的20%,且不得大于2mm。
4) 采用电熔连接、热熔连接接口时,应选择在当日温度较低或接近最低时进行。
5)金属管道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内外防腐施工和施做阴极保护工程。
一、给水排水场站工程结构特点
(一)场站构筑物组成
(1)水处理(含调蓄)构筑物
(2)工艺辅助构筑物
(3)辅助建筑物——生产辅助
性建筑物、生活辅助性建筑物
(4)配套工程
(5)工艺管线
(1)水处理(含调蓄)构筑物
给水处理构筑物包括:配水井、药剂间、混凝沉淀池、澄清池、过滤池、反应池、吸滤池、清水池、二级泵站等。【2014真题单选题】
污水处理构筑物包括:进水闸井、进水泵房、格筛间、沉砂池、初沉淀池、二次沉淀池、曝气池、氧化沟、生物塘、消化池、沼气储罐等。【2013真题单选题】
【技巧】区分给水处理构筑物和污水处理构筑物。
(二)构筑物结构形式与特点
(1)水处理(调蓄)构筑物和泵房【2014真题多选题、2012多选题】
多用地下或半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特点:薄壁、多筋、抗渗、整体。
(2)工艺辅助构筑物
多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特点:薄壁、结构尺寸要求精确(以mm计,否则可能不出水或设备无法安装)。
(5)工艺管线中给排水管道多用水流性能好、抗腐蚀性高、抗地层变位性好的PE管、球墨铸铁管等新型管材。
二、构筑物与施工方法
(一)全现浇混凝土施工
(二)单元组合现浇混凝土施工
(三)预制拼装施工
(四)砌筑施工(目前少用)
(五)预制沉井施工
(六)土膜结构水池施工
(一)全现浇混凝土施工
(1)水处理(调蓄)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池体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浇筑混凝土时应依据结构形式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髙度,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0mm。
(2)圆柱形混凝土水池,池壁高度大(12~18m)时宜采用整体现浇施工,支模方法:①满堂支模法(模板与支架用量大);②滑升模板法(池壁高度≥15m时采用)。
(3)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卵形消化池,通常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曲面异型大模板施工。消化池钢筋混凝土主体外表面,需要做保温和外饰面的保护,但必须在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施工。
(二)单元组合现浇混凝土施工
(2)单元一次性浇筑而成,底板单元间用聚氯乙烯胶泥嵌缝,壁板单元间用橡胶止水带接缝。
(3)大型矩形水池为避免裂缝渗漏,设计通常采用单元组合结构将水池分块(单元)浇筑,各块(单元)间留设后浇缝带,池体钢筋按设计要求一次绑扎好,缝带处不切断,待块(单元)养护42d后,再采用比块(单元)强度高一个等级的混凝土或掺加UEA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灌筑后浇缝带使其连成整体。
(三)预制拼装施工
(1)圆形混凝土水池宜采用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出结构,以便获得较好的抗裂性和不透水性。
(2)预制拼装施工的圆形水池可釆用①缠绕预应力钢丝法(池壁外缠丝)、②电热张拉法(钢丝通电加热)进行壁板环向预应力施工。(机理:壁外预应力钢丝提供回压应力)
(3)在满水试验合格后,应在满水状态下及时进行喷射水泥砂浆保护层施工。
(五)预制沉井施工
(1)半地下式或完全地下式结构,在有地下水、流沙、软土地层的条件下,应选择预制沉井法施工。
(2)预制沉井法施工
①排水下沉干式沉井方法
适用:渗水量不大、稳定的黏性土。
分为:人工挖土下沉、机具挖土下沉、水力机具下沉。
②不排水下沉湿式沉井方法
适用:较深沉井;或有严重流沙的情况。
分为:水下抓土下沉、水下水力吸泥下沉、空气吸泥下沉。
一、施工方案与流程
(一)整体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池体结构施工流程
测量定位→土方开挖及地基处理→垫层施工→防水层施工→底板浇筑→池壁及顶板支撑柱浇筑→顶板浇筑→功能性试验。
(二)单元组合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工艺流程
土方开挖及地基处理→中心支柱浇筑→池底防渗层施工→浇筑池底混凝土垫层→池内防水层施工→池壁分块浇筑→底板分块浇筑→底板嵌缝→池壁防水层施工→功能性试验
(1)塑料或橡胶止水带接头应采用热接,不得采用叠接;接缝应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脱胶现象;“T” 形接头、十字接头和“Y”形接头,应在工厂加工成型。
(2)金属止水带接头应按其厚度分别采用折叠咬接或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 20mm,咬接或搭接必须采用双面焊接。
(3)止水带安装应牢固,位置准确,其中心线应与变形缝中心线对正,带面不得有裂纹、孔洞等。不得在止水带上穿孔或用铁钉固定就位。
(1)张拉段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小于 25m 时,宜采用一端张拉;张拉段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大于 25m而小于 50m 时,宜采用两端张拉;张拉段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大于 50m 时,宜采用分段张拉和锚固。
(1)凸出式锚固端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
(2)外露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
(3)封锚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相应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得低于 C40。
(1)应按模板支架设计方案、程序进行拆除。
(2)采用整体模板时,侧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底模板应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达到表 1K414021 规定强度,方可拆除。
1、处理方法与工艺
(1)处理方法可根据水质类型分为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处置及化学处理法,还可根据处理程度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及三级处理等工艺流程。
1)物理处理方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和去除污水中污染物质的方法。常用方法有筛滤截留、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等,相应处理设备主要有格栅、沉砂池、沉淀池及离心机等。
2)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质的方法。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还有氧化塘及污水土地处理法。
3)化学处理法,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混凝法类同于城市给水处理。
(2)污泥需处理才能防止二次污染,其处置方法常有浓缩、厌氧消化、脱水及热处理等。
2、工艺流程
(1)一级处理工艺主要针对水中悬浮物质,常采用物理方法,经过一级处理后,污水悬浮物去除可达40%左右,附着于悬浮物的有机物也可去除30%左右。
(2)二级处理以氧化沟为例。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微生物处理法,具体方式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经过二级处理后,BOD5去除率可达90%以上,二沉池出水能达标排放。
1)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当前污水处理领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技术之一,曝气池是其反应器。污水与污泥在曝气池中混合,污泥中的微生物将污水中复杂的有机物降解,并用释放出的能量来实现微生物本身的繁殖和运动等。
2)氧化沟是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改型,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动力来自于转刷与水下推进器。一般不需要设置初沉池,并且经常采用延时曝气。
(3)三级处理是在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之后,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既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可溶性无机物等。三级处理常用于二级处理以后,以进一步改善水质和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为目的。
三级处理使用的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混凝沉淀(澄清、气浮)、过滤、活性炭吸附等。
一、施工方法(工艺)与选择条件
明挖法是指在地铁施工时挖开地面,由上向下开挖土石方至设计标高后,自基底由下向上进行结构施工,当完 成地下主体结构后回填基坑及恢复地面的施工方法。盖挖法是由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将顶部封闭,其余的 下部工程在封闭的顶盖下进行施工的一种方法。
明挖法是修建地铁车站的常用施工方法,具有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 工程造价低等优点,缺点是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在地面交通和环境条件允许的地方,应尽可能采用。
明挖法施工工序如下:围护结构施工→降水(或基坑底土体加固)→第一层开挖→设置第一层支撑→ ... →第n 层开挖→设置第n层支撑→最底层开挖→底板混凝土浇筑→自下而上逐步拆支撑(局部支撑可能保留在结构完成后拆 除)→随支撑拆除逐步完成结构侧墙和中板→顶板混凝土浇筑。
(1)每批钢丝、钢绞线、钢筋应由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生产工艺的产品组成。
(2)预应力筋进场时,应对其质量证明文件、包装、标志和规格进行检验。
(3)钢绞线检验每批重量不得大于60t;逐盘检验表面质量和外形尺寸;再从每批钢绞线中任取3盘,并从每盘所选的钢绞线任一端截取一根试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及其他试验。如每批少于3盘,应全数检验。检验结果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则不合格盘报废,并再从该批未试验过的钢绞线中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的复验。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钢绞线应实施逐盘检验,合格者接收。
(4)预应力钢绞线宜成盘运输,盘径不应小于1.0m;存放时最下盘钢绞线上堆放的钢绞线不应超过4000kg。
(5)存放的仓库应干燥、防潮、通风良好、无腐蚀气体和介质。存放在室外时不得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必须垫高、覆盖、防腐蚀、防雨露,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
(6)预应力筋宜使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2、管道与孔道
(1)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一般工程可由钢管抽芯、胶管抽芯或金属伸缩套管抽芯预留孔道。浇筑在混凝土中的管道应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不允许有漏浆现象,且能按要求传递粘结力。
3、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1)后张预应力锚具和连接器按照锚固方式不同,可分为夹片式(单孔和多孔夹片锚具)、支承式(墩头锚具、螺母锚具)、握裹式(挤压锚具、压花锚具)和组合式(热铸锚具、冷铸锚具)。
(2)锚垫板应设置足够的螺旋钢筋或网状分布钢筋。
(3)锚垫板与预应力筋(或孔道)在锚固区及其附近应相互垂直。后张构件锚垫板上宜设灌浆孔。
(4)锚具、夹具及连接器进场验收时,应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核查其锚固性能类别、型号、规格、数量,确认无误后进行外观检查、硬度检验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4、预应力混凝土配制与浇筑
(1)预应力混凝土应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2)混凝土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及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
5、预应力张拉施工基本规定
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6 %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张拉。
6、先张法预应力施工
(1)张拉台座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其抗倾覆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5,抗滑移安全系数不得小干1.3。张拉横梁应有足够的刚度,受力后的最大挠度不得大于2mm 。锚板受力中心应与预应力筋合力中心一致。
(2)预应力筋连同隔离套管应在钢筋骨架完成后一并穿入就位。就位后,隔离套管应堵严。就位后,严禁使用电弧焊对梁体钢筋及模板进行切割或焊接。隔离套管内端应堵严。
(3)放张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不得低于强度设计值的75%。放张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应分阶段、对称、交错地放张。放张前,应将限制位移的模板拆除。
7、后张法预应力施工
(1)预应力管道应留压浆孔与溢浆孔;曲线孔道的波峰部位应留排气孔;在最低部位宜留排水孔。
(2)预应力筋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先穿束后浇混凝土时,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检查管道并确认完好;浇筑混凝土时应定时抽动、转动预应力筋。
2)先浇混凝土后穿束时,浇筑后应立即疏通管道,确保其畅通。
3)混凝土采用蒸汽养护时,养护期内不得装入预应力筋。
(3)预应力筋张拉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不得低于强度设计值的75%; 且应将限制位移的模板拆除后,方可进行张拉。
2)曲线预应力筋或长度大于等于25m的直线预应力筋,宜在两端张拉;长度小于25m直线预应力筋,可在一端张拉。
3)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可采取分批、分阶段对称张拉。宜先中间,后上、下或两侧。
(4)张拉控制应力达到稳定后方可锚固。锚具应用封端混凝土保护,当需较长时间外露时,应采取防锈蚀措施。锚固完毕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切割端头多余的预应力筋。
8、孔道压浆
(1)预应力筋张拉后,应及时进行孔道压浆,孔道压浆宜采用水泥浆,水泥浆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不得低于30MPa。
(2)压浆后应从检查孔抽查压浆的密实情况,如有不实,应及时处理。压浆作业,每一工作班应留取不少于3组砂浆试块,标养28d,以其抗压强度作为水泥浆质量的评定依据。
(3)埋设在结构内的锚具,压浆后应及时浇筑封锚混凝土。封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宜低于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80%,且不低于30MPa。
(4)孔道内的水泥浆强度达到设计规定后方可吊移预制构件;设计未要求时,应不低于砂浆设计强度的75%。
一、桥梁基本组成与常用术语
(二)桥梁的基本组成
桥梁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系统和附属设施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1)上部结构
桥跨结构:线路跨越障碍(如江河、山谷或其他线路等)的结构物。
(2)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墩台基础,是支承桥跨结构的结构物。
1)桥墩:是在河中或岸上支承桥跨结构的结构物。
2)桥台:设在桥的两端,一边与路堤相接,以防止路堤滑塌,另一边则支承桥跨结构的端部。
3)墩台基础:是保证桥梁墩台安全并将荷载传至地基的结构。
(3)支座系统:在桥跨结构与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置的传力装置。它不仅要传递很大的荷载,并且要保证桥跨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变位。
(4)附属设施:
1)桥面铺装(或称行车道铺装)
2)排水防水系统
3)栏杆(或防撞栏杆)
4)伸缩缝
5)灯光照明
(三)相关常用术语
(1)净跨径:相邻两个桥墩(或桥台)之间的净距。
(2)计算跨径:对于具有支座的桥梁,是指桥跨结构相邻两个支座中心之间的距离;
(3)总跨径:多孔桥梁中各孔净跨径的总和。
(4)桥梁高度:指桥面与低水位之间的高差,或指桥面与桥下线路路面之间的距离,简称桥高。
(5)桥梁全长:简称桥长,是桥梁两端两个桥台的侧墙或八字墙后端点之间的距离。
(6)桥下净空高度:设计洪水位、计算通航水位或桥下线路路面至桥跨结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
(8)建筑高度:桥上行车路面(或轨顶)标高至桥跨结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
二、桥梁的主要类型
(一)按受力特点分
1.梁式桥
梁式桥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
2.拱式桥
这种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墩或桥台将承受水平推力,拱桥的承重结构以受压为主,通常用抗压能力强的圬工材料(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
3.刚架桥
刚架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梁或板和立柱或竖墙整体结合在一起的刚架结构,其受力状态介于梁桥和拱桥之间。
4.悬索桥
悬索桥以悬索为主要承重结构,能以较小的建筑高度经济合理地修建大跨度桥。
5.组合体系桥
(1)连续刚构体系
(2)梁、拱组合体系
一、施工准备
(一)透层、粘层、封层
(1)透层。
使用层位:沥青混合料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
材料:渗透性好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作透层油。
要求:完全渗入基层后方可铺筑
(2)粘层。
使用层位:沥青路面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
材料: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也可采快凝或中礙被 体石油沥青作粘层油
要求:粘层油宜在摊铺而层当天洒布;
(3)封层
两种封层
材料:封层油宜采用改性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
要求:宜采用层铺法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法施工
采用机械设备将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粗细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照设计配合比拌合成稀浆混合料及时均匀地摊铺在原路面上经养护后形成的薄层。
二、摊铺作业
(一)机械施工
(2)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宜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联合摊铺。其表面层宜采用多机全幅摊铺,以减少施工接缝。
每台摊铺机的摊铺宽度宜小于6m。通常采用2台成多台摊铺机 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
(3)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使其不低于100℃。
(4)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沥青混合料的离析。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的范围内。
(5)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滑靴并辅以厚度控制方式摊铺。
(7)松铺系数应根据试铺试压确定。
(8)为减少摊铺中沥青混合料的离析,布料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2/3高度的混合料。
(二)人工施工
(1)不具备机械摊铺条件时(如路面狭窄部分,平曲线半径过小的匝道或加宽部分,以及小规模工程),可采用人工摊铺作业。
(2)半幅施工时,路中一侧宜设置挡板;摊铺时应扣锹布料,不得扬锹远甩;边摊铺边整平,严防骨料离析;摊铺不得中途停顿,并尽快碾压;低温施工时,卸下的沥青混合料应覆盖篷布保温。
三、压实成型与接缝
(一)压实成型
(1)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
(3)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根据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种类、压路机类型、气温、层厚等因素经等因素经试压确定。
(4)初压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路段和坡道上则由低处向高处碾压。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不得随意停顿。碾压路段总长度不超过80m。
(5)复压:密级配沥青混合复压宜优先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辗压,以增加密度性,其总质量不宜小于25t。对粗骨料为主的混合料,宜优先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厚度宜大于30mm),层厚较大时宜采用高频大振幅,厚度较薄时采用低振幅,以防止骨料破碎,相邻碾压带宜重叠100-200mm。(总结:密胎骨振,后高薄低)
(6)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应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7)为防止沥青混合料粘轮,对压路机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严禁刷柴油。亦可向碾轮喷淋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雾状水。
(8)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及杂物。
(二)接缝
1、沥青混合料路面接缝必须紧密、平顺。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应采用3m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达到要求。
2、采用梯队作业摊铺时应选用热接缝,将已铺部分留下100~200m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续部分的基准面,然后跨缝压实。如半幅施工采用冷接缝时,宜加设挡板或将先铺的沥青混合料刨除毛槎,涂刷粘层油后再铺新料,新料重叠在已铺层上50~100mm,软化下层后铲走,再进行跨缝压密挤紧。
3、高等级道路的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和其他等级的道路的各层可采用斜接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