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考点:建筑抗震构造要求
二、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
(一)梁的抗震构造要求
1.梁的截面尺寸
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间距和小直径如表2A311013-1所示: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间距和小直径表2A311013—1
2.梁内钢筋配置规定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l/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二)柱的抗震构造要求
1.柱截面尺寸构造要求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2.柱纵向钢筋配置规定
(1)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4)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3.柱箍筋配置要求
(1)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2)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3)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三)抗震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l/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2)一、二、三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墙肢轴压比指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高度小于24m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筋的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15%采用)。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4)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3)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Omm。
233网校小编建议必看:
2014年二级建造师考试教材大纲变革专题
2014年二级建造师考试大纲变化分析
特别推荐:
233网校:2014二级建造师教材变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