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其养护与维修就成为保证其服务质量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由于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大、行驶速度高,其养护工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应及时、快速、安全且不能中断交通。同时,应最大限度实行机械化养护,加强路上工人的安全保护,尽量避免频繁调动机械设备。太旧高速公路自通车以来,发生过不同程度各种各样的病害,我们在对这些病害进行处治的同时,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做法和经验。
1、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分类及形成原因
高速公路通车后,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作用下,路面可能发生裂缝、车辙、坑槽、推移、拥包、沉陷、桥头涵顶跳车、桥面沥青脱落等常见病害。
1.1 裂缝
路面裂缝可分为龟裂(网裂)、纵裂缝、横裂缝。
(1)龟裂又称网裂,通常由于路面整体强度不足、基层湿软、稳定性不良等原因引起。沥青路面老化变脆,也会发展成网状裂缝。
(2)纵裂缝通常产生在拓宽的新旧路面交界处或路基半填半挖处,由路面不均匀沉陷引起。;或在沥青路面施工的纵向接缝处,由施工接茬处理不善引起;在行车载荷作用下,车辙边缘也易形成纵缝。
(3)横裂缝通常是由于温度、湿度的变化,路面结构层产生收缩而弓愧的;半刚性基层的收缩裂缝及其面层的反射裂缝,大多是横向裂缝。不论什么样的裂缝,在行车载荷和气温、雨雪等自然因素反复作用下,都有加速和扩展的趋势。
1.2 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载荷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积累永久性的带状凹槽。车辙的产生受内因和外因的综影响,内因包括路面结构层次及材料组成,外因包括设计、施工、交通条件和气象条件。
(1)路面结构及材料组成
沥青材料在路面结构中厚度越大,在行车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的变形量越大。故路面结构厚度既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又要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采用刚性或半刚性基层,可以大大减少基层和路基的变形,从而减少路面的整体车辙。沥青混合料具有一定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现象,在行车载荷作用下,当沥青混合料的受力超过其弹性极限和屈服点,就可能产生塑性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车辙的形成还与混合料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
(2)设计与施工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基层材料配合比以及路基土壤组成等设计,都可能影响车辙的产生。施工时路基的压实度、排水性能、基层压实度、路面热稳定性等是否达到规范要求也都会影响车辙的产生。
(3)道路交通条件
大量重型或超载车辆在路上行驶,由于其单轴载荷加大,从而更容易产生车辙。
同时车轮在不断地磨损路面,特别是在车辆行驶较多的主车道上,也是产生车辙的原因。
(4)气象条件
由于沥青混合料是弹塑性材料,沥青路面是黑色路面,吸收热量能力强,所以在气温较高时,路面在行车载荷反复作用下极易产生车辙。在下雨或下雪时,由于雨水渗透侵蚀了基层材料,使其软化,从而使车辙扩大。
1.3 坑槽
坑槽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病害,其产生的原因有:
(1)施工时混合料温度太高,使沥青老化,粘结力降低,脆性增加,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坑槽;混合料温度太低,使摊铺不够均匀,压实不充分,导致压实度不够,也易形成坑槽。
(2)路面的下面层标高控制不严,导致沥青上面层结构厚度不够,从而在行车载荷作用下,这部分混合料易被“带走”,形成坑槽。
(3)路面裂缝后,水渗到基层,在行车载荷作用下,基层可能发生松散、沉陷,从而造成面层进一步龟裂。如此反复循环,沥青面层将发生脱落沉陷,形成坑槽。
1.4 沉陷
路面发生的沉陷可分为两类:局部沉陷和大面积的下陷。
(1)局部小面积沉陷一般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作用下,路面发生龟裂,当水渗人后,将已经损坏的基层进一步软化,从而使面层形成沉陷。
(2)大面积下陷一般是由路基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而引起的。
1.5 推移、拥包
推移拥包在高速公路上不是很常见的病害,其形成原因有:
(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不合理,沥青含量偏高,在气温较高时,在行车载荷反复作用下,面层可能发生推移。
(2)基层和面层没有粘结好,在车辆高速行驶时,面层可能相对于基层发生移动,从而发生拥包推移。
1.6 桥头涵顶跳车
桥台台背填土时压实不够而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从而使路面产生沉陷,形成跳车。
1.7 桥面脱落
中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封水性能不佳,当桥面排水不畅时,容易在沥青面层与桥面之间存水,冬季易产生冻胀破坏,在行车载荷作用下,路面容易产生龟裂甚至脱落。特别是在冬季降雪或结冰后,进行撒盐融化,由于盐水对水泥混凝土有腐蚀作用,故当盐水渗透到桥面上时,会对桥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灰浆,从裂缝里反渗到路面面层上,在行车载荷作用下,路面面层很快产生龟裂、脱落、坑槽。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虽然从理论上分为以上几种,但实际上往往是一块损坏的路面多种病害并存,如裂缝、车辙、坑槽、沉陷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