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施工合同纠纷所采用的调解方式有( )。
A.法院调解
B.民间调解
C.诉讼调解
D.仲裁调解
E.行政调解
标准答案:a, b, d, e
解 析:调解的方式一般有:(1)行政调解。(2)人民(民间)调解。(3)法院调解或仲裁调解
11、 仲裁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原则。
A.自愿
B.独立
C.或裁或审
D.先行调解
E.有偿仲裁
标准答案:a, b, c, d
解 析:仲裁的基本原则:●独立的原则。●自愿的原则。●或裁或审的原则。●一裁终局的原则。●先行调解的原则。
12、 起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
A.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B.有明确的被告
C.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D.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E.有协议书
标准答案:a, b, c, d
解 析: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请求的事由属于法院的收案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原、被告之间没有约定合同仲裁条款或达成仲裁协议。
13、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可给出下列结果( )。
A.维持原判
B.进行调解
C. 驳回起诉
D.依法改判
E.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标准答案:a, d, e
解 析:第二审法院对上诉或者抗诉的案件,经审理后依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法院重审。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
14、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不履行已生效的判决,可采取的强制措施有( )。
A. 扣留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
B.提取扣留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
C. 冻结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范围内的存款
D.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
E. 对被执行人隐匿财产进行搜查
标准答案:a, b, c, e
解 析: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强制执行措施有: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有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但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的范围;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对被执行人隐匿的财产进行搜查。
15、 为避免施工合同发生纠纷,所采取的总体防范措施有( )。
A.遵守施工合同及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
B.避免违约和罚款
C.提高强化合同意识和诚信履约原则
D.加强对分包的管理
E。提高施工合同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标准答案:a, c, e
解 析:施工合同当事人对合同纠纷的总体防范措施主要有如下方面:
●认真学习、理解和遵守合同及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和强化合同意识和诚信履约意识;
●建立和完善企业合同管理体系和合同管理制度;
●设立相应的合同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
●正确和合理使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或建立企业标准的合同文本系列;
●提高施工合同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等。
16、 工程建设纠纷中,施工合同变更和解除纠纷的成因主要有( )。
A.大量的口头变更导致事后责任无法分清
B.设计与施工之间的脱节
C.“三边工程”导致大量变更产生
D.各方对分包管理不严
E.工程本身具有不可预见性
标准答案:a, b, c, e
解 析:常见施工合同纠纷的成因及其具体防范措施参见表2Z202043。
17、 避免施工合同主体发生纠纷的措施有( )。
A.加强风险预防
B.加强对发包方主体资质的审查
C.加强对承包方主体资质的审查
D.避免“挂靠”
E.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标准答案:b, c, d
解 析:常见施工合同纠纷的成因及其具体防范措施参见表2Z202043。
18、 施工合同工程款纠纷的主要原因有( )。
A.合同存在缺陷
B.没有明确分包范围和履约范围
C.工程经常发生变更
D.工程量增减
E.物资材料价格调整
标准答案:a, c, d, e
解 析:常见施工合同纠纷的成因及其具体防范措施参见表2Z202043。
19、 防止施工合同分包与转包纠纷的措施有( )。
A.严格禁止转包
B.明确分包范围和履约范围
C.加强外部关系的协调和处理
D.加强对分包商资质的审查和管理
E.加强工程变更管理
标准答案:a, b, d
解 析:常见施工合同纠纷的成因及其具体防范措施参见表2Z202043。
20、 产生施工合同竣工验收纠纷的主要原因有( )。
A.验收标准不明确
B.验收程序不规范
C.对分包管理不严
D.不合理压价
E.未经竣工验收而提前使用
标准答案:a, b, e
解 析:常见施工合同纠纷的成因及其具体防范措施参见表2Z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