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交易发展史。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交易的方式越来越高级,从原始的以物易物到一般等价物到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期货也是一种交易形式的创新。期货的产生同样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最早的有组织的期货交易出现在17世纪的日本。当时的日本两种经济平行:一是原有的以耕地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一是日益扩张的城市经济。富裕的地主和封建领主发觉他们自己被挤压在这两种经济之间。他们收得的地租,是他们的封建佃农以每年收成的形式交给他们的。这种收入是不规则的,受到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干扰,如气候和其他季节性特征的影响。因为货币经济要求贵族们手头上始终有现金,收入的不稳定促使他们把多余的粮食运到大城市大阪和江户(现东京),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到仓库储存起来,到必要时出售。为了更快地得到现金,地主们很快就出售他们的库存票据,即他们储存在农村或城市仓库的产品的凭证。商人们买进这些票据,以期获得他们预想的需要,因为他们也同样时时受到收成不稳的影响。
最后,"粮食票据"成了交易中普遍接受的货币形式。不过,库存的粮食在数量上常常不能满足贵族们的需要,许多商人在贵族们实际出售粮食票据之前就给他们赊帐,当然是要收利息的。
到17世纪后期,日本的稻米市场发展为只允许进行期货交易了。1730年,日本帝国政府正式承认这一市场为"稻米预期交易"市场。市场上的许多规定与今天欧美国家的期货交易规定相似。
日本在期货市场里引入现货市场,显然是受到西方交易的影响。早在19世纪早期,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从没有组织的俱乐部协会形式演进到了正式的交易所。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是第一个这样的交易所。它于1848年建立,有82个成员。在芝加哥的交易有标准规定、检察制度和过磅体系。
美国大的交易所主要在芝加哥和纽约。选择这些地方是由于他们都在交通要道上的缘故。纽约地处海运的重要港口,是理想的国际交易场所。芝加哥位于通向美国农业心腹地带的铁路和水路中心,是美国国内交易最理想的地点。芝加哥交易委员会的期货交易很快就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并迅速为其他交易所采纳。1870年时,在纽约的期货交易有纽约产品交易所和纽约棉花交易所。同一年,在新奥尔良也出现了棉花交易所。1885年,纽约的咖啡交易所的期货交易已十分活跃了。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系列的其他商品交易所相继成立。
从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英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属生产国,产生了对金属价格波动风险规避的需求。1876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推出铜、铝、锡等交易。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各国货币大幅贬值,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黄金价格大幅波动。193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推出黄金、白银期货。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商品市场之外逐步衍生出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金融市场同样存在价格风险规避的需求。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其核心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外汇交易波动不超过平价上下1%的固定汇率的金汇兑本位制。这一规定,实际上让其它国家货币钉住美元,美元等同黄金,成为世界货币。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按官价兑换黄金,同年11月和1973年2月,美元先后两次贬值,美元与黄金切断联系,多国货币纷纷实行浮动汇率,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彻底瓦解。70年代初浮动汇率制的实行,使外汇风险空前增大,对外汇风险的防范要求日益强烈。为了规避日渐增大的外汇风险,人们创造出许多管理外汇风险的手段,外汇期货应运而生。197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了英镑、加拿大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日元等外汇期货。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动荡加剧,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利率波动剧烈,与利率有关的债务凭证纷纷进入期货市场。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国民抵押协会债券期货合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率期货合约。1981年里根政府实行强硬的紧缩政策,大幅提高利率,导致主要股市受到严重打击,股票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股指期货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