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套期保值操作的扩展及注意事项
1. 合约月份的选择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合约流动性;
(2)合约月份不匹配;
(3)不同合约基差的差异性。
2. 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由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波动幅度不完全相同,采用“1:1”的套期保值比率会带来基差变动的风险,造成不完全套期保值。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结合不同的目的,以及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相关性来灵活确定套期保值比率。
3. 期转现与套期保值相结合:市场上的买入套期保值者和卖出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合约到期前,双方向交易所申请期转现交易,按约定价格将各自头寸平仓,结束套期保值交易;同时交易双方按照协商好的价格、商品品质、交割地点等进行现货商品的交收。
期转现操作与期货实物交割相比,可省去一笔交割费用,而期转现交易在现货贸易伙伴间进行,交易细节更符合双方交易的需要。
期转现交易(Exchange of Futures for Physicals, EFP)是指持有方向相反的同一品种同一月份合约的会员(客户)协商一致并向交易所提出申请,获得交易所批准后,分别将各自持有的合约按双方商定的期货价格(该价格一般应在交易所规定的价格波动范围内)由交易所代为平仓,同时,按双方协议价格与期货合约标的物数量相当、品种相当、方向相同的仓单进行交换的行为。买卖双方进行期转现交易的情况:
一是在期货市场有反向持仓双方,拟用标准仓单或标准仓单以外的货物进行期转现;
二是买卖双方为现货市场的贸易伙伴,有远期交货意向,并希望远期交货价格稳定。
期转现交易相当于通过期货市场签订一个远期合同,一方面实现了套期保值的目的,另一方面避免了合同违约的可能。
期转现的优越性:
(1)加工企业和生产经营企业利用期转现可节约期货交割成本,灵活商定交货品级、地点和方式,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工企业可根据需要分期、分批地购回原料,减轻资金压力,减少库存量,生产经营企业可提前收回资金;
(2)期转现比“平仓后购销现货”更便捷。
(3)期转现比远期合同交易和期货实物交割更有利。
期转现的基本流程:寻找交易对手→交易双方商定价格→向交易所提出申请→交易所核准(核准当日将买卖双方期货头寸平仓) →办理手续→纳税。
期转现后实际购销价格=交收价格±期货市场的盈亏【例P111】
期转现注意事项:用标准仓单期转现,要考虑仓单提前交收所节省的利息和储存等费用;用标准仓单以外的货物期转现,要考虑节省的交割费用、仓储费和利息以及货物的品级差价。买卖双方要先看现货,确定交收货物和期货交割标准品级之间的价差。商定平仓价和交货价的差额一般要小于节省的上述费用总和,期转现对双方才都有利。
4. 期现套利是指交易者利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不合理价差,通过在两个市场上进行反向交易,待价差趋于合理而获利的交易。期现套利操作方法:
5. 点价交易(Pricing)是指以某月份的期货价格为计价基础,以期货价格加上或减去双方协商同意的升贴水来确定双方买卖现货商品的价格的交易方式。本质上看是一种为现货贸易定价的方式,交易双方并不需要参与期货交易。根据确定具体时点的实际交易价格的权利归属划分,点价交易可分为买方叫价交易和卖方叫价交易;如果确定交易时间的权利属于买方称为买房叫价交易,若该权利属于卖方的则为卖方叫价交易。
6. 基差交易(Basis Trading)是指企业按某一期货合约价格加减升贴水方式确立点价方式的同时,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从而降低套期保值中的基差风险的操作。基差交易与一般套期保值操作的区别:由于是点价交易与套期保值操作相结合,套期保值头寸了结的时候,对应的基差基本上等于点价交易时确立的升贴水,这就保证在套期保值建仓时,就已经知道了平仓时的基差,从而减少了基差变动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基差风险。
7. 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注意事项:
(1) 企业在开展期货套期保值之前,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有套期保值需求,以及是否具备实施套期保值操作的能力;
(2) 企业应完善套期保值机构设置(可设置期货业务领导小组作为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最高决策机构,交易部、风险控制部和结算部分别构成套期保值业务的前、中、后台);
(3) 企业需要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包括授权制度和报告制度)。套期保值业务授权包括交易授权和交易资金调拨授权;报告制度是指相关人员应定期向企业期货业务主管领导和总经理报告有关工作,以便及时了解套期保值进度和盈亏状况;
(4) 加强对套期保值交易中基差风险、现金流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相关风险的管理。其中现金流风险是指企业在对生产经营进行套期保值的同时,由于暂时的流动性不足而导致期货头寸被迫强平,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在期货交易中,受市场流动性因素限制,使其不能以有利价格出入市,从而影响套期保值效果;操作风险是指内部工作流程、风险控制系统、员工职业道德问题、信息和交易系统导致交易过程中发生损失的风险;
(5) 掌握风险评价方法,如风险价值法(VaR)、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