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期货投机与套利交易
期货投机的作用:
1、 承担价格风险;2、促进价格发现3、缓解价格波动4、提高市场流动性
期货投机者的类型:
1、 按交易头寸分:多头投机者和空头投机者
2、 按交易量大小区分:大投机商和中小投机商
3、 从分析预测方法区分:基本分析派和技术分析派
4、 从持仓时间区分:长线交易者、短线交易者、当日交易者和抢帽子者。
期货投机的原则:
一、 充分了解期货合约
二、 制定交易计划
三、 确定获利和亏损限度
四、 确定投入的风险资本
期货投机的方法:
(一) 建仓阶段
1、 选择入市时机
首先,采取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分析市场是牛市还是熊市,升势还是跌势有多长。
其次,权衡风险和获利前景。
最后,决定入市的具体时间。
注意:建仓时只有市场趋势已经明确上涨时,才买入期货合约;市场趋势明确下跌时,才卖出期货合约。 如果趋势不明朗,就不要匆忙建仓。
2、 平均买低和平均卖高
如果建仓后市场行情与预料的相反则可采取平均买低和平均卖高的策略。如买入合约后,价格下降,则进一步买入合约,以求降低平均买入价,一但价格反弹,可在较低价格上卖出止亏盈利。同理,平均卖高也是。
投机者在采取平均买低或平均卖高的策略时,必须以对市场大势的看法不变为前提。
一般只有在头笔交易已经获利的情况下,才能增加持仓。
3、 金字塔式买入卖出
如果建仓后市场行情与预料相同并已经使投机者获利,可以增加持仓。增加持仓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只有在现有持仓已经盈利的情况下,才能增仓。
(2)、持仓的增加应渐次递减
4、合约交割月份的选择
在正向市场,做多头的投机者应买入近期月份合约;做空头的投机者应卖出较远期的合约。
正向市场,行情涨时近期涨多,行情跌时远跌多;
在反向市场,做多头的投机者应买入远期月份合约;做空头的投机者应卖出较近期的合约。
反向市场,行情涨时远期涨多,行情跌是近跌多。
(二) 平仓阶段
1、 掌握限制损失、滚动利润的原则
损失达到事先确定的数额时,应立即对冲了结,认输离场。
2、 灵活运用止损指令。
止损单中的价格不能太接近于当时的市场价格,否则价格稍有波动就不得不平仓,但也不能离市场价格太远,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三)做好资金和风险管理
1、一般性的投资管理要领:
(1)投资额应限定在全部资本的1/3至1/2为宜。
(2)单个市场交易资金应控制在总资本的10%~20%以内。
(3)单个市场最大总亏损金额宜控制在总资本的5%以内。
(4)在任何一个市场群类上所投入的保证金总额必须限制在总资本的20%~30%以内。
2、决定头寸的大小
3、分散投资和集中投资
期货投机与证券投资的不同在于:期货投机主张纵向投资分散化(选择少数熟悉品种在不同时机分散资金投入),而证券投资主张横向投资多元化(同时选不同证券品种组成投资组合)。
套利的作用:
一、 套利行为有助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不同期货合约价格之间的合理价差关系的形成。
二、 套利行为有助于市场流动性的提高。
期限套利:
两种情形:
一、当价差>>持仓费,则买入现货,卖出期货,到期交割。
二、当价差<<持仓费,则卖出现货,买入期货合约。
对于商品期货来说,由于现货市场缺少做空机制,从而限制了现货市场卖出的操作。因此常见的期限套利操作是第一种情形。
第四节 价差套利
建仓的价差:价格高的—价格低的
平仓的价差:建仓时价格高的合约的平仓价格—建仓时价格低的合约的平仓价格
买进套利:如果套利者预期不同交割月的期货合约的价差将扩大,则套利者将买入其中价格较高的一“腿”同时卖出价格较低的一“腿”。
卖出套利:如果套利者预期不同交割月的期货合约的价差将缩小,套利者可通过卖出其中价格较高的一“腿”同时买入价格较低的一“腿”来进行盈利。
跨期套利的操作:
(一) 牛市套利
当市场出现供给过不足,需求旺盛,一般来说,较近月份的合约价格涨幅大于较远月的,或者较近的跌幅小于较远月的。这种情况下无论正向市场还是反向市场,都是买进近期,卖出远期来套利,成为牛市套利。
牛市套利对于可存储的商品并且是在相同的作物年度最有效。
在正向市场上,牛市套利的损失有限而获利的潜力巨大。因为正向市场进行牛市套利,实际上是卖出套利,获利条件是价差缩小。
在反向市场,近期价格要高于远期价格,牛市套利就是买入近期合约同时卖出远期合约,可归入买入套利。获利条件是价差扩大。
当市场出现供给过剩,需求相对不足,一般来说,较近月份的合约价格跌幅大于较远月的,或者较近的上涨幅度小于较远月的。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都是卖出较近的,买进较远的,盈利可能大。成为熊市套利。
熊市套利:
正向市场买入套利,反向市场卖出套利
(三)、蝶式套利
风险和利润都较小。
四、跨市套利操作
注意几个方面的因素:
1、运输费用
2、交割品级的差异
3、交易单位和报价体系
4、汇率波动
5、保证金和佣金成本
五、套利的分析方法
(一)、图表分析法
(二)、季节性分析法
(三)、相同期间供求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