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出来了,425分,我通过了司考。回想自己在这其中究竟走过怎样的历程,浮在眼前一句话:相信自己,顺其自然,尽力而为。
信手翻开我的讲义,翻开真题集,这句话总会不时出现在字里行间,那往往是复习时心里觉得辛苦,觉得没有希望,甚或是觉察到自己的洋洋自得时,写下的平静心情的话。
相信每一个参加司考,走上考场的人,梦寐以求的都是过线时的欣喜若狂,但人人皆知,司考是一场战线太长的考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将开始,保持到结束。
对于一个连跑800米都惧怕的我来说,是没有资格谈这种精神的,我所能贯穿整个司考之路的,不过是对自己所选择道路的笃定与信心。
面对这样的考试,在复习过程中的坚持是最最重要的,所以我选择了参加培训班。
不管你今天有多困、状态有多差,老师都会把知识点一个一个讲下去,根本没有时间让你慢慢修养生息,我们只有尽自己所能、集中精力在单位时间内将知识掌握在某个程度。
困了,趴在桌上睡会,这好像在班上是习以为常的事,大家都付出极大的体力。但醒来后,老师仍然在灌输下一个知识点。
这样坚持下来,最大的好处就是考生不用控制自己的节奏,因为辅导班的节奏已经是相当恐怖的。
就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所有通过司考的人,都有自己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复习过程,以及身边同学的复习经历,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共通之处或者可以借鉴。
1.书本至少要过两遍。司考的过程就是与遗忘斗争的过程,复习的时候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明明今天看得滚瓜烂熟的知识点,一个礼拜后觉得仅仅是有点面熟,诉讼法尤其如此,所以不断的重复是其中的要义。
我选择的方法是把民法、刑法这样的“豪门”大法放在前面,一开始就注重这两个部分,因为民法与刑法是理论性极强的东西,如果一开始没有搞懂,到最后慌慌张张的更加不可能搞懂。以民法和刑法的分值来说,值得花费较大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到了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民、刑部分就不值得再花大量的时间,因为你以前没有搞懂的东西,以后也不可能再搞懂多少。
理论性的知识遗忘率是比较低的,最后的黄金时间应该留给纯记忆性的法律。诉讼法当然是记忆的大户,我的一个考友曾经要求我至少要将刑诉与民诉看过五遍,很惭愧我没有做到,加上上课与自己花时间看,大概过了三遍,考试的时候仍然觉得,有些知识点记忆模糊。
2.真题值得深究。我一直觉得书本的选择是见仁见智的东西,所以我并没有任何的建议,但是真题的选择上我坚持觉得张能宝的这套《司法考试历年试题及考点归类精解》是比较经典的。因为其中不仅将最近五年的真题按照不同的部门法分门别类列出,而且每道题后面都有结合知识点的详细解答,做完一本,细细将精解看过一遍,就等于将知识点又过了一遍。
总体来看,真题至少应当做两遍,第一遍细细做完,第二遍将错题拿出来再做一遍,再看精解,如果到最后有时间,大法的部分还可以做第三遍。
这样的重复,一方面是发现知识的漏洞,另一方面是将真题深深地映入大脑,到考场上面对新一年真题的时候,至少反应的时间能比别人快上几秒。
3.不轻言放弃,也不能锱铢必较。这句话显然是针对商经、行政和宪法、法制史、国际法、法理等一些相对分值低一些的部门法而言的。
在还没有复习之前,我也曾经看过许多的司考心得以及许多前辈们的忠告:“司考是一门放弃的艺术”。经历过那段时间的取舍与挣扎,我的想法是,不到最后尽量不要放弃任何一门部门法,尤其是许多人都觉得宁肯放弃也不受它折磨的行政法,因为对于商经、行政这样的部门法来说,它的分值仍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一开始就抱着实在不行就放弃的心态,那么到最后可能有五六十分将离你远去,对于司考这种一分决定天堂地狱的考试而言,这样的风险太大。
而且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恐惧的,这是我切身的体会,考前我从来都没有看完宪法,仅仅看了几页的重点法条,这导致我对于这10分的恐惧放大得好像我过不了就因为这10分。
每一个人选择司考的理由都各不相同,能够有勇气面对这全国第一大考,就是我们值得肯定自己的地方,相信自己,顺其自然,尽力而为,这样就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