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根据上述故事,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A在法治国家,道德通过内在信念影响外部行为,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依赖于道德
B以德治国应大力弘扬“和为贵、忍为高”的传统美德,不应借诉讼对利益斤斤计较
C道德能够令人知廉耻、懂礼让、有底线,良好的道德氛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通过立法将“礼让为先”、“勤俭节约”、“见义勇为”等道德义务全部转化为法律义务,有助于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详情请查看解析
参考解析:A项:说法错误,不当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之一在于,法律规范仅仅关注人的外在行为,道德规范不但关注人的外在行为,也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且首先关注人的内在动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虽然道德教化对法律发挥实效有支撑作用,但法律要发挥实效最终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障。 B项:说法错误,不当选。中国传统法律强调“和为贵,忍为高”,贬低以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手段,形成了厌讼、息讼、无讼的司法文化,但这是以牺牲个人的权利作为代价的。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人权、保障公民的利益。 C项:说法正确,当选。以德治国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人民解决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D项:说法错误,不当选。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有重合的部分。在学界形成的共识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只应该把维系一个社会存续的底线道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并以法律的手段强制推行,所谓底线道德就是不得杀人、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应该把何种道德上升为法律义务,应该采用常人标准,看“常人”有无做到的可能性,见义勇为显然对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如果把见义勇为作为法律义务而强制推行,有“强人所难”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