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 1. 甲从商店买钻戒一枚,经鉴定该钻戒上的钻石为人造钻石,与价格严重不符,甲因工作繁忙忘了此事。一年后,甲向商店请求赔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甲的请求权因时效已过不受法律保护
B. 甲可主张撤销权,撤销权不因诉讼时效经过而无效
C. 甲或向商店主张或向钻戒生产厂家主张权利均受法律保护
D. 甲的请求权因时效已过而消灭
2. 甲委托其在外地的好友乙代购药材,并汇去两万元钱。因一时无货,乙便以甲的名义将钱暂存银行。乙的好友丙因生产经营急需用钱,去找乙,乙便拿出甲的存折给丙,由丙的好友丁担保。乙未将上述情况告知甲。后丙因生产经营不善无力还款而引起纠纷,甲诉至法院。本案中哪些法律关系有效?( )
A. 甲与乙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B. 甲与银行之间的储蓄法律关系
C. 乙与丙之间的借款法律关系D. 丁与乙、丙之间的担保法律关系
3. 下列关于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表述正确的有( )。
A. 利害关系人要申请宣告死亡,必须先申请宣告失踪
B. 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失踪,如果满足宣告死亡的条件,法院可以判决宣告死亡
C. 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有次序排列,而宣告失踪的利害关系人没有
D. 同一顺序的利害关系人,有的申请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的,应宣告死亡
4. 甲、乙为好朋友,甲委托乙代其购买一批货物,乙明确表示不收取报酬。根据《合同法》,下列有关甲、乙权利义务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
A. 乙可以请求甲偿还为处理委托事务所垫付的必要费用,但不得请求该费用利息的支付
B. 乙可以经甲同意转委托第三人处理委托事务,仅就第三人选任及其对第三人的指示负责C. 乙因过失对甲造成损害,应负责赔偿
D. 甲、乙均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
5. 左某与潘某协议,由左某从潘某手中购买一批瓷器,左某凭借自己学过鉴别知识,认定这批瓷器很有价值,却并未告知潘某。后来潘某偶然间得知了瓷器的价值,便要求左某返还瓷器,左某不从,潘某便请求法院撤销合同。对于此案,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左某与潘某的合同有效,因为合同签订时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B. 对于潘某的请求,法院应当撤销合同,不能变更合同C. 对于潘某的请求,法院可以撤销合同,也可以变更合同
D. 左某与潘某的协议行为是显失公平的
6. 甲厂与乙公司于2000年4月1日签订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厂于2000年7月1日向乙公司发运拖拉机200台,并约定如果变更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签约后一个月,双方通过传真约定由乙公司自备货车到甲厂提货。按约定,至2000年8月1日,乙公司应付货款未支付。2002年7月5日,甲以挂号函形式向乙公司催收余款,乙却因资金困难,仍未支付。下列有关本案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 甲乙双方通过传真约定交货方式的行为应为有效
B. 中断后的诉讼时效应止于2004年7月5日
C. 若甲起诉乙,则甲乙两地的法院均有管辖权
D. 乙方应当偿还货款,但因确系资金困难,故应免除违约责任
7. 2004年5月4日易某将自家的耕牛租与刘某使用两个星期,5月10日刘某提出要买下此耕牛,易某表示同意。双方商定价格为1000元,并约定1个月后交付款项。但5月12日该耕牛被雷劈死。关于此案,以下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
A. 该买卖合同的生效时间是5月10日
B. 该买卖合同中耕牛的交付时间是5月10日
C. 该耕牛意外灭失的风险由易某承担
D. 该耕牛意外灭失的风险由刘某承担
8. 甲厂与乙厂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合同总价款20万元,甲厂向乙厂支付定金3万元,一方违约需支付总价款3%的违约金。后该合同因乙厂超越经营范围,被宣告无效,则正确表述是下列哪几项?( )
A. 乙厂应返还甲厂定金6万元
B. 乙厂应返还甲厂定金3万元
C. 乙厂应支付甲厂违约金6000元
D. 甲厂无权要求乙厂支付违约金6000元
9. 甲将自有房屋3间租给乙,租期自2001年6月1日至2002年6月1日,租金每月1日支付,租金每月1500元。乙每月均按时交租,2002年4月1日,乙因资金周转困难,未付上月租金。4月6日,甲将房屋卖给丙并办理了过户手续,丙要求乙搬出房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应搬出房屋,甲不得以与乙的租赁合同对抗新所有人丙
B. 乙应搬出房屋,因甲迟延交付租金已构成违约
C. 乙应搬出房屋,但可以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
D. 乙不应搬出房屋,因为乙虽违约但租赁合同仍然有效,乙得以之对抗丙
10. 某幼儿园一群幼儿围着火炉烤火,教师张某离开幼儿园取东西。幼儿甲玩火点燃了幼儿乙的衣服,乙带火跑出教室,被人发现将火扑灭。经检查乙被烧伤面积达35%,住院治疗造成经济损失3000余元。这一损失应由谁来承担,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由幼儿园承担,幼儿甲的监护人适当赔偿
B. 由幼儿甲的监护人承担,同时责令张某适当赔偿
C. 由幼儿甲的监护人承担,同时责令幼儿园适当赔偿
D. 由张某和幼儿园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