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社会工作者 > 学习笔记 > 初级实务学习笔记

初级社工考前指导: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历史渊源

来源:233网校 2009-03-31 13:46:00

  1.老年社会工作及其实务概念界定

  从专业的角度而言,所谓的老年社会工作就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它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

  2.老年社会工作的萌芽阶段

  中国的老年社会工作是在老年人照顾和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1979年前,国内各养老机构收养的对象基本都是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生产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以下简称“三无”对象),费用均由政府负担。以上海市为例,1963年,市民政局制订《收容残老政策范围和审批办法的规定》,规定收容的范围是:市区常住户口中无依无靠、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或基本不能自理;退休老弱残职工中属于本市常住户口、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原单位已经撤销无法安置的;本市市区居民中无依无靠、流浪乞讨成性的残老;倒流人口中无依无靠、已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确无外迁条件的;劳动教养对象中的残老人员和无家可归的无业游荡人员。审批程序是:由区民政科登记审查,报市民政局批准,残老教养院负责收容。

  1979年开始试行自费收养业务,此后自费收养的人数逐年增加。1992年,市和区办社会福利院收养在院的对象共计2138人,“三无”对象为1000人,占47.1%;自费对象1138人,占52.9%。90年代开始,收养的“三无”对象逐年下降,1995年末全市收养在院的“三无”对象为854人,占32.1%,区办社会福利院1995年末收养在院的“三无”对象为231人,占17.41%。

  1980年,闸北区开封街道首创上海市第一个孤老包护组。包护组的成员基本上是由孤老的左邻右舍组成,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义务为孤老服务。服务的内容从孤老的衣食住行、缝补浆洗、疾病护理、直到后事料理,通过他们的服务,使孤老日常生活得到照料,体现党和政府的关心。市民政局及时推广开封街道的做法,孤老包护组很快在全市普及。1982年底,全市先后建立3000多个孤老包护组,散居在社会上的孤老基本上都有人关心和照顾。家庭敬老室是社区照顾社会孤老的另一种形成。它利用社会孤老的房屋,由社区居委会出资,进行改造和装修,将邻近的社会孤老集中在一起,委派专人,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这种家庭式的安置照料老人的方式,顺应了老人怀旧和恋家的心理特点,很受老人欢迎。1997年全市建立2061个家庭敬老室。此外,还先后创办32个托老所,在托老人271人。

  不过,上述老年照顾和老年人服务基本上停留在让老年人吃饱穿暖以及不出意外的阶段,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质量、更自信、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更具成长性,以及专业的理念和专业的服务介入,则尚未浮现出来和进入人们的视野。

  3.老年社会工作的显现和初步发展

  1987年北京市开办了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它的最大特色是治疗医生和临床辅导相结合,通过治疗医生和心理辅导相互配合的治疗方案,在持守对病人仁德慈爱的理会之下,松堂对老年病人进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关怀,安全、迅速、有效的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和疼痛的感觉,使病人放松和舒适,从而使他们从疼痛和异常的生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从焦虑和恐惧中解脱出来。松堂医院另一个特色就是和社会资源建立起联方,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老年人。医院的一个做法是,让多所大中专院校在医院建立了“爱心小屋”,这些学生经常在空闲的时候来到我院,为老人们唱歌,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谈心,还给老人们庆祝他们的寿辰。同时医院还与佛教、基督教协会建立了长期联系,满足老人们临终助念等宗教需要。

  1995年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成立,是一个民办慈善福利服务型的社团组织,在天津和北京开设养老院,1998年,“鹤童”开始向低龄、健康型老人拓展服务,“鹤童”(音光)合唱团和“鹤童”(海河)晨练队相继成立。“鹤童”的专业化管理是把“不断增进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作为出发点,其“让躺着的老人坐起来、让坐着的老人站起来、让站着的老人走起来”的服务理念,使众多的老年人受益。当时“鹤童”常年社会服务登记义工近千人次,这些义工中有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学生,他们为老人院的老人服务带去了社会工作的方法。

  1998年4月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浦东新区政府、金杨新村街道协助下成立罗山敬老院,全面展开社区安老服务。敬老院注重老年人个性发展,通过各类活动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使安老服务不仅仅以关心老年人衣食温饱为目标,并能够进一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我照顾的能力,丰富晚年生活。与此同时,开办社区老年休闲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阅览、名茗、听书、交谈、辅导等服务,通过展开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