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社会工作者 > 学习笔记 > 初级综合能力学习笔记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8.2:研究方法

来源:233网校 2012-05-17 09:24:00

  8.2研究方法
  8.2.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8.2.1.1基本概念
  (1)定量研究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测量手段,注重变量的操作与测量,收集资料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问卷调查、实验研究都是其常用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基本观点如下。
  ①无论是人还是物质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和自然界的变化受同样原则的支配,社会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他们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可重复的规律。
  ②社会现象既然是有规律的,因而人类行为、社会变化、自然物质变化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是可以被感知、概括和客观计量的。
  ③社会研究旨在说明社会现象或规律是什么,而非应该是什么。
  ④自然科学方法适合于社会研究。
  (2)定性研究 注重具体独特的现象,收集和分析非数字化资料,描述回答者所经历的现实,探索社会关系,从而对个体进行理解、阐释和深度描述。观察、访问是常用的方法。定性研究以反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
  ①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
  ②认为社会研究方法应该着重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找出它的成分,说明整体与成分的关系。
  ③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反对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性规律方法。
  ④认为研究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主要的,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和相对的。
  ⑤注重社会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和人的意识过程,重视研究互动以及现实社会环境中意义的产生过程等。
  8.2.1.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性是相对的,两者的差异表现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研究和理论的关系、研究策略、描述事实的手法、资料特性、结果范围等方面。
  (1)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定量研究基本排除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研究者往往被研究对象视为外人;定性研究则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源泉,花费相当多时间深入到具体情境中,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及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反思和调适,尽量设法被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
  (2)研究和理论的关系 定量研究一般依托某些理论,形成假设,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定性研究不一定要事先设定假设,其理论假设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
  和完善,其过程发现需要进行抽象的提炼和归纳,才有可能达到理论层面。
  (3)研究策略定量研究的逻辑方法是演绎法。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探索,归纳提炼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然后进行研究设计,再依托问卷、统计表等工具收集资料。它追求研究资料和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定性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计划和内容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适当修订,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同步分析资料。
  (4)资料特性定量研究主要收集和分析量化资料,定性研究则主要获取描述性的、非数字的信息。
  (5)结果范围定量研究注重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及其普遍指导意义,其研究结论在随机抽样时可以推论。定性研究则注重研究对象,有助于发现研究问题的个别性和特殊性,研究发现不作推论。
  8.2.1.3 适用范围
  定量研究适用于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收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层面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等场合。 定性研究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境,它需要低度的观念和学术建构,需要发现案主的主观理念,需要定义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设,适用于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8.2.2定量研究方法
  8.2.2.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就是依托问卷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问卷是用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问题组合来收集被研究者的态度、行为、状态等的卷子。
  (1)问卷类型 问卷有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两种。自填问卷是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答案的问卷,其提问和答案应该用语准确、含义明确、通俗易懂、题型简单、题量不大。访问问卷是由访问员向被调查者提问并记录其回答的问卷。当被调查者文化水平较差或调查问题较复杂时,使用访问问卷特别合适。
  (2)问卷结构 问卷的结构包括:①标题;②封面信;③指导语;④问题和答案;⑤编码;⑥其他。
  (3)问卷设计设计问卷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问卷要有可信度与效力;
  ②考虑研究目的或研究类型;
  ③以回答者视角为主,关注其教育程度及语言习惯,避免过长和过于复杂,保持卷面简洁明快,让回答者认可、容易理解和回答;
  ④考虑问卷调查的障碍因素,如被调查者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回答等;
  ⑤整合研究目的、内容、样本特征和资料处理方法等因素,保证调查的可行性。
  问卷设计一般经过步骤包括:①进行探索性工作;②设计问卷初稿;③试用和修改;④定稿和印制。
  问题和答案是问卷设计的核心,问题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问题的指标属性又可以分为状态、行为与态度三种。
  (4)评价 问卷调查采用匿名访问,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收集了较多对象的资料,有利于中和个别人士的极端回答;收集数据的内容、时间、格式基本统一,从而资料处理相对容易并便于比较分析;在同一时段访问众多对象则节省不少资源。
  8.2.2.2实验研究
  (1)三对要素
  ①自变量和因变量前者是实验刺激,后者是受试者的反应,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②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可以随机形成也可以匹配而得。随机选择需要概率抽样,掷硬币、随机数、奇偶数等都是常用手法。匹配过程可以随机也可以非随机。
  ③前测和后测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验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因变量状况,实验组变化与控制组变化之间的差异视为实验刺激的效果。
  (2)标准实验设计
  ①前后测控制组设计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已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
  (3)成功设计的标准
  ①是否回答研究主题?是否可有效测量假设?
  ②对外在变量或不恰当变量有无控制从而使因变量前后差异尽可能扩大?
  ③可推论性如何?
  ④研究过程是否有漏洞?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是否已排除?研究结果是否准确?研究环境是否受干扰?安排是否产生偏差?
  如果上述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就是好的实验设计。
  (4)评价
  ①优点 变量清楚明白,自变量作用明显;规模有限从而节省资源;可有效控制实验场境和外在环境,排除影响自变量、因变量及实验过程的因素;测量工具较精确,误差较小。
  ②缺点实验设计场境是创造的,研究条件不自然从而其实际推进上有困难,太强调精细从而难以复制。由于社会工作中实验研究往往以人为对象,因此,研究者在实验人员的选择、实验刺激的应用等方面都会面临伦理难题。
  8.2.3定性研究方法
  8.2.3.1 观察
  观察就是利用感觉器官和其他手段收集和感受对象的资料。
  (1)观察法的分类
  ①根据观察者是否融人被观察群体,观察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前者是观察者进入被观察场境,被视为自己人,从内部进行感受;后者是观察者持旁观者身份,收集一般信息。
  ②根据过程控制程度,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前者体现标准化特性,对象选择、范围确定、内容架构和程序安排都事先有明确计划;后者的诸多要素都是临时决定的。总之,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方法是获取全面客观资料的前提。
  (2)观察准备观察准备包括问题、思想、身体、知识、心理、计划等几方面。
  ①问题准备就是明确需要观察的议题;
  ②思想准备指如何在观察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因为观察需要眼、耳、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的应用;
  ③观察者需要足够的知识;观察者的心理也必须成熟,否则可能会面临不必要的障碍;④计划准备指设想好内容、对象、范围、地点、时间长度和次数、方式和手段等问题
  (3)观察内容观察内容取决于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
  ①观察前需制订观察提纲,内容至少包括: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和为什么等方面。
  ②于社会工作研究而言,“人在环境中”可以作为研究者进行多元观察的重要框架。
  ③研究者必须领悟情境脉络、目标、介入、接案、实施、历程、成果、成品、影响性等概念,将研究主题操作化,用“敏感性概念”来引导观察,根据研究主题的架构,强调某些事件、活动或行为的重要性。
  ④服务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方案过程和正式活动、非正式互动和计划外活动、方案或服务对象本土语言、行为语言、非干扰性的指标、计划文件等都是值得收集的资料。
  (4)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是资料分析的基础。
  ①观察记录首先要对现场全貌有描述,然后按事件发生顺序进行记录,保持持续性,同时要保留事件的细节。
  ②观察记录可以采用空间地图、社交地图与时间地图等方法。
  ③观察记录要使用具体、清楚、无歧义的描述性语言,而不使用文学性修辞。
  ④除了记载所见所闻外,观察者感受、对事情进展的反应、感触及思考等也应成为记录内容。
  8.2.3.2访问
  访问就是研究者探访被研究者并通过问答获取资料。
  (1)访问的分类
  ①依据接触程度,访问有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前者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当面交流,后者如社会工作者利用电话对服务对象进行访问。
  ②依据被访者人数,访问有个别访问和集体访问。前者如督导者对新进入社会工作人员的个别指导,后者如督导者对实习学生团体进行的技术讲解。
  ③依据是否有访问指引,访问可以分为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访问就是按既定访问指引向对象提问,从而获取相关资料。
  (2)定性研究的访问方式
  ①非正式会话式访问非正式会话式访问没有预定的主题或文字资料,问题在访问进行中临时想起;研究者以不同问题从不同受访者处收集资讯,资料分析缺乏系统性或综合性。
  ②引导式访问 引导式访问事先预备访问纲要,在访问时依情境决定问题次序及字句,有助于系统性整理,但一些重要且突出的议题可能被排除。
  ③标准化开放式访问标准化开放式访问事前规划问题内容、字组与顺序,受访者按标准化字句与顺序回答,资料易比较但弹性极小。
  8.2.3.3个案研究
  (1)含义个案研究是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组织、社区、学校或群体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寻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构理论、协助发展和提升绩效是个案研究的目标。
  (2)特性个案研究适用于了解真实场境中的现象、考察现象与其场境边界不清、资料多元、资料不易量化或数据化等场合。
  个案研究的资料收集特色包括:①非模式化;②手段和资料多样化;③详尽深入;④强调应用性研究,注重改变行为的模式。
  (3)评价个案研究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①优点 它可以了解研究对象各方面的状况,进而对其有全面和深人的认识;有助于澄清概念和确定变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有助于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重要的变项以及提供有用的范畴,从而拟定假设或建立理论;由于资料广泛深入,本方法有利于客观、深入、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问题、需要及其原因机制,有利于提出有效和具体的处理办法或解题方案。
  ②缺点 个案研究需要花费许多时间;不容易补充数据;由于样本很少和对象缺乏代表性,研究发现也不能进行推论。
  8.2.4非干扰性研究
  非干扰性研究是不接触研究对象而把握资料本质的研究技术。工作对象不受研究过程和场境的影响而变化是其根本特征。常用方法包括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
  (1)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就是对既有统计数据进行剖析以进一步发现其信息,可以直接实现研究目的,也可以为大型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现存统计资料可能存在效力和可信度问题。前者即资料是否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真实信息,后者即资料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是否接近或一致。现存统计资料也可能并不覆盖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测量手法可能并不有效代表所测的变量和概念。
  统计资料的审校要完成如下工作:①了解其来源、目的、方法、整理和分析技术,以对其背景有全面把握;②了解资料的指标定义、分组、统计范围等信息从而判断其可比性;③对可疑资料进行逻辑检查和重复检查。
  (2)对比法可以以现存非统计资料为研究对象,比较法又分为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避免资料错误是比较法的关键。比较法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横向与纵向比较结合;②比较共同点和差异点;③注意可比性;④发现和比较本质的异同。
  8.2.5行动研究
  (1)内涵行动研究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一起参与“研究”和“行动”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有“对行动进行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等多重含义。行动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①目标在于改善实践本身和优化实务工作者的工作情境,而不是理论建构。
  ②对象是行动者的实践情境。
  ③研究者就是实务工作者,他们通过研究与行动的配合,提高改造社会的实践能力。
  ④研究者与行动者进行伙伴式合作,边行动边研究。
  ⑤研究成果的应用者就是实务工作者和研究者自身,并体现出即时性。
  ⑥研究效果在于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实务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增强其实践能力,实现其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
  (2)类型 行动研究按照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行动者用科学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的研究,它可以是小规模的实验研究,也可以是大规模的验证性调查,一般结合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②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③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行动研究根据参与者对自己行动的反思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行动中认识” 对实践者的例行式行动进行的研究,通过观察和反思了解其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的内隐性知识。
  ②“行动中反思” 对特定情境进行反思式交谈,促使参与者将思考转换为行动,比较不同策略,提炼相同因素,排除不恰当做法。
  ③“对行动进行反思” 参与者用口语明白地建构或形成知识,把自己抽离出行动,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从而强化了他们对自己的行动的细微分析,将其内隐知识明朗化。行动研究根据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不同可分为三种模式:①合作模式;②支持模式;③独立模式。
  (3)评价
  ①行动研究将研究和行动整合起来,克服了其他研究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不足。
  ②行动研究注重个别性和深入性,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问至少是伙伴式的工作关系,有时研究者就是行动者或被研究者,在策划、行动、考察、反思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研究者与行动者不断分享感受和经验。
  ③行动研究的特性与社会工作的伦理非常接近。

相关阅读

添加社会工作者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