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标准 | 主要类型 | 具体形式 |
形成方式 | 组成小组 | 任务小组、工作委员会、兴趣小组 |
自然小组 | 家庭、朋辈群体、街头玩伴群体 | |
参与动机 | 自愿小组 | 志愿者小组、技巧训练小组 |
非自愿小组 | 戒毒小组 | |
组员联系 | 基本小组 | 家庭、小型的成长小组 |
次层小组 | 同事 | |
小组结构 | 正式小组 | 任务小组、行动小组、教育小组 |
非正式小组 | 同学小组、街头玩伴小组 | |
组员界限 | 封闭小组 | 情感小组(从头至尾人数不变) |
开放小组 | 维权小组(组员自由进出) | |
小组目标 | 教育小组 | 提供新知识、新方法 |
成长小组 | 帮助组员认识、了解自己,如抗逆力训练、拓展训练营 | |
支持小组 | 同质性人群的互动,如单亲妈妈小组、癌症病友小组 | |
治疗小组 | 治疗创伤、复原并康复,如美沙酮治疗小组 | |
任务小组 |
类型 | 特点 |
功能上的特点 | 影响个人转变 |
社会控制 | |
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 |
再社会化 | |
预防 | |
成效上的特点 | 促进人际交往 |
运用团体动力 | |
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 | |
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 | |
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 |
模式 | 社会目标模式 | 治疗模式 | 互动模式 | 发展模式 | |
理论 基础 |
系统论、生态系统论、教育理论、社会学 | 源于精神医学、心理学、咨询理论与技术,尤其行为修正学、社会化理论、学习理论位重 | 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 | 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学、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 | |
特点 |
目标 |
总体目标-培养组员社会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1、提升社会意识、挖掘潜力,提高责任心;2、发展社会能力,与社会环境互动能力;3、培养社区领袖,推动社会变迁 | 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以治疗个人行为作为的主要目标,1、帮助组员在心理、社会和文化适应方面康复、发展和完善;2、预防消极因素 | 促进组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建立;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间的互动过程。目标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 目标是促进组员和小组共同成长(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恢复,预防社会功能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 |
组员 |
组员有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和潜能(同一区域、社区、阶层的人群,特别关注弱势人士) | 组员有较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获得矫治性治疗,而非发展性和预防性帮助 | 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平等、独立性) | 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 |
社工 |
初期和结束: |
治疗者(临床心理学家、临床社会工作者)、专家 | 中介者、使能者(协调者)协调小组组员互动、支持、帮助) | 协调者和使能者(支持者) | |
其他 |
最早的小组模式,主要在社区层面, 核心的理论概念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和社会意识,与社区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动员民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和共同任务的完成) |
1、临床模式、康复模式 2、社会工作传统模式 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治疗和康复时与个案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 。强调通过小组工作技巧来解决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
交互或互惠模式, 原则:小组目标的实现依赖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组员间“面对面”和密切的互动关系。 |
1、过程模式,较晚发展起来的小组工作模式,2、应用对象和范围极其广泛。关注人的社会功能性而不是有关病理的因素,重视自我实现而不是治疗过程,强调发掘个人的潜力寻求解决解决的方式。 | |
实施原则 | 1、小组目标与社区目标是否一致,权衡后果;2、增加组员动力,激发社会责任感;3、遵循民主原则,鼓励组员参与,引导目标共识;4、促进社会变迁目标实现 | 1、设定个别性治疗目标,寻找共同目标;2、建立小组规范和价值系统;3、预先设定小组聚会内容;4、强调为服务对象工作,而不是一起工作。要求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施步骤:1)收集分析组员的全面信息,准确评估组员需要,估计可能出现的变化;2)选择理论和技术,明确治疗方向。 | 社工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要做到:1、启发思考,澄清期待,寻找需求,挖掘动力,强化发展目标;2、说明承担角色、小组作用,提供信息、协调关系,利用资源实现目标。 | 1、发展认知,形成共识 2、建立目标,形成动力 3、激发潜能,增强能力 |
工作要求 | 准备期 | 小组初期 | 小组中期 | 小组后期 | 小组结束期 |
组员特征 | 确定的组员、潜在的组员 | 两极情感困境、以往经验影响、试探 | 关系亲密、认同小组、权力竞争与控制、组员在冲突中的特殊表现 | 彼此熟识和聚合、较高认同、次小组出现、权力竞争和情感波动小 | 离别情绪、情绪转移、两极行为 |
社会工作介入焦点 | 评估组员的真实需要 | 帮助组员建立信任关系 | 帮助组员对自己和他人有更清楚的认识 | 促进小组目标的更好实现 | 处理好组员对于分离的情绪 |
工作程序 | 协助组员了解小组 | 介绍小组组员;明确小组目标和小组组员的期望;讨论保密原则;建立合约;制定小组规范;小组结构 | 实现小组目标 处理好小组冲突 为小组发展过程重新整合 使组员参与并增强能力 |
关注小组角色的分化与运作; 关注小组目标的转化与追求; 关注小组规范与凝聚力 |
组织好结束期的活动 做好小组的评估 |
社会工作者角色 | 组织者 | 领导者、鼓励、组织者、统筹 | 工作者、辅导者、调解人、支持者 | 资源提供者、能力促进者、引导和支持者 | 引导、领导 |
社会工作者任务 | 明确工作目标 制定工作方案 选择(招募)组员 申报并协调资源 物质准备 |
理解组员心境 建立信任关系 创造可信赖环境 |
促进认同、解决冲突、解决组员冲突、 | 认识组员特征、介入焦点和关注小组动力变化 | 认识组员的心理行为特点、处理离别情绪、做好结束期的工作和小组评估 |
类型 | 具体技巧 |
沟通和互动技巧 | 全神贯注倾听、积极给予回应、适当帮助梳理 及时进行小结、表达鼓励支持、促进互动交流 |
控制小组进程技巧 | 适当给出解释、提供精神支持、促使承担责任 避免行为失当、联结集体和个人、严格设定界限 适当挑战内心、分类妥善处理、整合小组行动 |
小组会议技巧 | 做好开场演讲、设定会议基调、把握中心话题 播种未来希望、善以等待求变、真诚流露自我 告知可选方案、灵活运用眼神、订立行动同盟 |
策划小组活动技巧 | 小组活动设计、设计小组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终目标、组员特征及能力、物质环境及资源提供的状况) |
阶段 | 设计重点 | 常见活动 |
初期 | 促进相互熟悉\消除紧张情绪,打破僵局;形成集体感和凝聚力,建立沟通与互动 | 自我介绍、相互介绍、找朋友、集体唱等游戏;共同画、突围 |
中期 | 巩固共识,促进整合,促进信任、认同与归属,自我探索 | 扶倒、自画像、我是谁。。。。 |
结束期 | 巩固学习成果:评估经历,强化效果 | 角色扮演、分享收获与成长 |
准备小组结束,安抚情绪 | 回忆小组经历,引导表达感受,联欢会 |
预测试题、模拟试题,一网打尽>>
编辑推荐:
社会工作师通关秘笈!
2010年社会工作师考试于6月12日、13日举行
09年中级社会工作实务辅导资料汇总
09年社会工作者实务真题(回忆版)
点击进入社会工作者网校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