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一、儿童的需要
儿童的介定:我国0-14岁
儿童的需求(理解识记,答题时对照应用于问题分析中)
1、个人生存方面:生活照顾和健康照顾的需要
2、个人发展方面:受教育、休闲娱乐、心理发展(自我认同)
3、环境方面需求: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特别是朋辈群体)、免予被剥削、伤害
二、儿童的问题
(理解识记,答题时对照应用于问题分析中)
1、环境对儿童的伤害
(1)贫困引起的营养、健康、医疗、教育问题
(2)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3)儿童营养问题(营养不良与过度肥胖)
(4)童工现象
2、儿童自身发展障碍
(1)智力障碍与学习压力
(2)代际冲突带来的儿童发展障碍
(3)同伴交往的困惑
(4)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问题
(5)未成年人犯罪
(6)特殊境况中的儿童问题(受暴力侵害、流浪乞讨、处于爱滋病家庭或吸毒者家庭中)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一般理解)
狭义:对特殊困难儿童的救助和保护
广义:面向所有儿童,解决儿童成长、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特点(一般理解,对功能部分作适当识记,套用于介入策略中的目的部分)
1、儿童社会工作是一个科学的专业体系。
2、儿童社会工作的积极功能
对儿童:解困和救难、进行成长辅导、促进全面发展等。
对社会:促进社会安全与发展
3、儿童社会工作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恪守专业的价值伦理。
(1)儿童福利及儿童政策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坚实社会基础。
(2)科学进步的儿童观是儿童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A生存的权利B受保护的权利C发展的权利D参与的权利
(3)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
尊重、接纳、自决、个别化、正面引导、一致性等。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4、儿童社会工作依据科学的儿童发展理论
(1)生物学方面的理论
生物学理论重视生物力量对儿童个体成长发展的影响,强调自然法则的作用,强调内在的生理遗传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更多的把儿童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
(2)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描述儿童发展,主要是对儿童的知觉、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发展规律的解释。
(3)社会学方面的理论
儿童的成长发展与社会结构性因素,如家庭、社区、组织等关系重大,涉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一些概念,如角色,角色冲突,角色紧张,互动等。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一、宏观的儿童社会工作
(作一般掌握)
促进有关儿童的立法(推进政府在儿童福利、儿童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
促进对儿童的养育(满足生存需要,保证营养,保证良好的居住环境)
推动儿童教育事业(满足受教育的需要)
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环境(满足游戏和娱乐的需要)
加强儿童卫生保健(一是妇婴保健,减少婴儿死亡率。二是学校卫生工作,即通过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等方法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
一、宏观的儿童社会工作
开展儿童家庭服务(作重点了解)
1、家庭中儿童权益的保护
2、亲子关系辅导、科学育儿观的辅导等
3、在社会上建立对个别“问题”儿童的服务机制
增强儿童权益保护
通过流浪儿童救助、辍学失学儿童救助,发展偏差儿童矫治,残疾儿童康复等手段,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即对危害儿童健康的行为予以打击;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等方法实施对儿童的保护。
提供儿童信息和咨询
二、微观的儿童社会工作
(案例的来源,重点把握不同情况的介入策略以便答题时灵活应用)
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的救助
1、支持性服务(父母离婚、分居,遭遗弃时,以个案、团体或家庭咨询等方式提高家庭功能,强化父母责任)
2、保护性服务(儿童被虐待、忽视、剥削时,最小程度的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维护其发展过程的稳定)
3、补充性服务(父母角色执行不当,伤害亲子关系,在原有基础上对儿童生活的基本状况作必要改善)
4、替代性服务(儿童陷于危险境地,针对需要短暂的或永久解除亲子关系的家庭,完全用替代性的措施改变其生存环境)
对孤儿、弃儿的救助
1、家庭寄养(社会工作者为孤儿、弃儿选择各方面都适宜的家庭,并在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督导)
2、收养服务(通过法律手续确立抚养关系)
3、儿福院安置(机构照顾,“儿童之家”)
二、微观的儿童社会工作
残疾儿童的康复与教育
1、身体的康复
2、接受正常的教育
3、接触和适应社会的训练
对行为偏差儿童的矫治
行为偏差儿童指在行为上脱离预定轨道,异于正常儿童的个体,有时也特指在行为上有违法或犯罪特征的儿童。(在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问题)
1、社会化辅导
2、心理辅导
3、环境建设
对青春前期儿童的辅导
对青春期困扰的辅导和引导,如对异性的好奇,对父母、师长的反叛等。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一般意义上的方法
儿童个案工作
适用:解决个体儿童的具体困难
目标:
(1)直接辅导儿童(调整心理情绪状态,纠正偏差行为,激发儿童潜能,启迪儿童发展需求,辅导儿童正常发展等)
(2)改变外在环境(提供社会资源,改善社会处境)
形式:(1)个别谈话
(2)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广播)
儿童小组工作
适用:以儿童团体(小组)为对象,运用团体动力程序与团体互动过程设计技术,使团体中的儿童达到社会性的发展,行为的改变,实现儿童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简言之,运用群体力量促进儿童个体行为的矫治和社会性发展
功能: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加孩子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儿童健康发展方面提供有利条件。
介入方法:沟通、建立小组关系、发展小组核心、促进组员互动等
形式(1)群体活动(组织阅读朗诵、参观旅游、科技制作等活动)
(2)小团体辅导(解决人际交往、学习迟缓、情绪适应、过于内向等问题)
(3)引导健康的非正式儿童团体
一、一般意义上的方法
儿童社区工作
内涵:儿童社区工作以调动包括儿童在内的社区居民参与为重点,以营造社区内儿童健康成长发展环境和引导儿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与社会形成互动为工作目标,动员一切社会资源,服务于儿童,促进社区健全发展。
介入手段:
(1)从直接的物质性建设目标入手介入社区
(2)从非物质的,教育性服务入手介入社区采集者退散
(3)从社区儿童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儿童为中心的突发事件入手介入社区
(4)从动员组织社区内综合服务的力量入手介入社区
(5)从建设社区相关社会舆论入手介入社区
(6)从发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力量入手介入社区
二、几个特殊的整合方式
(熟悉各种方式的大致程序,以防出案例)
家庭支持与寄养、收养
1、家庭支持(家庭补助、增进亲职功能等)
2、家庭寄养(有限的时间内,只转移保护权,不转移监护权)
特点(1)在家庭内提供照顾
(2)非机构的替代照顾
(3)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寄养,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
类型(1)收容之家(针对婴儿和幼儿所设计,暂时抚养)
(2)免费寄养家庭(往往期待可以领养寄养儿童)
(3)工作式寄养家庭(儿童为寄养家庭工作)
(4)受津贴的寄养家庭(机构或儿童父母付费)
(5)团体之家(由无血缘关系的儿童组成的家庭)
程序(1)接案(父母申请、法院判决)
(2)安置(原生家庭提供资料、儿童适应寄养家庭、寄养家庭适应儿童)
(3)探视(亲生父母对子女的探视)
(4)再安置(非必要过程,尽量避免)
(5)结案(儿童返家/接受领养/儿童长大独立)
3、收养来源:考试大
程序:申请、审查会谈、家访、配对、试养安置、正式收养、结案、追踪
二、几个特殊的整合方式
儿童福利院安置
模式(1)家庭模式
(2)团体模式
程序:准备阶段(取得书面同意、了解背景资料)
安置期间(院内生活适应训练、相应的治疗)
安置结束
1、到法定从业年龄,职业咨商和职业技能训练
2、问题基本解决,返回原家庭或安置于寄养家庭,需要机构进一步追踪
对儿童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辅导
1、少年法庭里的儿童社会工作(帮助犯罪儿童得到教育和指导)
2、为轻微犯罪行为的少年儿童提供的儿童社会工作(少管所、工读学校)
3、社区服务中的儿童服务(社区闲散儿童)
方案设计题
小王,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父母于是向社工求助。
请针对小王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通用模式拟定一个服务方案。
总结:
儿童问题分析的介入点: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1、生活照料,健康照顾方面(看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往往涉及到家庭贫困等问题,解决对策,参照教材救助的四种服务)
2、学习问题(应对方法:先确认是否智力问题,若不是,从激发学习动机,解除厌学情绪,辅导学习方法,改善学校环境等方面入手)
3、人际交往(朋辈群体)障碍(不合群,孤僻甚至自闭等。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等方法调适,从优势视角强化儿童有点,增强儿童自信。同时注意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
4、攻击性行为(一些男童中出现,应对:改变认知,运用代币法等强化良好行为,参考前一方案设计题)
5、家庭关系问题(代际冲突问题,应对:家庭关系的调适,亲子辅导的加强)考试大收集整理
更多请访问考试大社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