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1)生物进化理论与进化心理学
①生物进化理论。是解释生物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程的学说。
②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就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这些装置是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
(2)基因理论
①基因的特点:遗传基因是指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个体生命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②四种遗传异常:单一基因遗传;多重因素遗传;染色体错乱;环境引起的遗传异常。
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根源在于身体的紧张状态,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这些部位称为动欲区。动欲区在发展的早期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口腔,其次是肛门,然后是生殖器。据此,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每个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停滞”与“退行”是紧密联系的。所谓“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焦虑时,他就会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如哭泣、抽烟、酗酒等。一个人一旦发生退行现象,他总是倒退到他曾停滞的那个发展阶段。
(2)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以及实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又称发生认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能够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论;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每一阶段的儿童对世界及各种物质间关系都有新的认识,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上的质变,也是后一发展阶段的基础。皮亚杰认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
(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即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5)行为主义理论
①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②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认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强化引起的,即是由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引起的。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映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6)依恋理论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
(1)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认为自我划分为主我和客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米德将自我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模仿阶段,大约处于婴幼儿时期。模仿是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婴幼儿只是无意义地模仿动作,不明白到底在做什么。
二是游戏阶段,大约处于儿童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可以用有意义的语言对客体进行定义,客体我形成。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但是儿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稳定的。
三是概化他人阶段,大约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青少年必须在情境中同时担当众多角色,形成“泛化的他人”。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强调个人主观的情境定义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3)标签理论
勒默特和贝克尔是标签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标签理论的代表作是《社会病理学》。
配套习题:
1、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强调人格发展中的( )。
A. 生物因素
B. 社会因素
C. 心理因素
D. 道德因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心理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个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互动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普遍经历着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2、目前国内有些火车站、飞机场没有母婴休息室,给带婴儿出行的母亲造成不便,使得部分母亲不得不减少外出次数。上述现象反映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的是()
A. 人的行为不能适应社会环境
B. 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C. 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D. 社会环境决定人类行为
【答案】B
【解析】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参照标准。参照群体不是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的群体,而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参照群体是人们进行比较和评价的标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小李在辅导小学生小明时,只要小明按时完成作业,小李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半年之后,小明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小李的做法是基于()
A. 米德的自我理论
B.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C.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
D. 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答案】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强化引起的,即是由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引起的。在操作行为中,通过强化作用便可塑造人的行为。故本题选C。
4、社区服刑人员小涛的行为控制力较弱,经常为一些生活琐事和别人争吵,甚至打架。社会工作者老王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为小涛提供服务,其正确的做法是()
A. 对小涛进行批评、说服和教育
B. 对小涛打架的行为进行负强化
C. 让小涛自觉改正生活中的不良行为
D. 让小涛观察别人如何和平解决冲突
【答案】D
【解析】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映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故社工可以让小涛观察别人如何和平解决冲突来帮助他。
5、儿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对世界及各种事物间的关系有新认识,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新事物和刺激出现时,儿童认识世界首先运用的是( )。
A. 同化原则
B. 图式原则
C. 强化原则
D. 顺应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图式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个体将活动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心理图式”。适应包括了同化与顺应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有新的事物和刺激出现时,个体先用同化原则使新事物与旧图式发生联系,使新的信息被吸收到已有的图式之中;同时再用顺应原则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从而使之与新的环境与刺激相适应,并最终形成新图式。
6、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一社会发展阶段论,个体在成年中期需要处理的冲突是( )。
A. 勤奋还是自卑
B. 亲密还是孤独
C. 繁殖还是停滞
D. 主动还是内疚
【答案】C
【解析】 埃里克森认为:每个人成长的过程普遍经历着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事件的发展,按一定的成熟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因此,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在成年中期主要冲突是繁殖还是停滞。
7、关于同辈群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辈群体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
B. 同辈群体在不同社会系统中常扮演相同角色
C. 同辈群体由年龄、志趣和行为方式均相同的人组成
D. 同辈群体对个体的认知、行为和情绪都有直接影响
【答案】D
【解析】同辈群体的形成大部分是偶然性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形成的主动性会越来越多,因此A项错误;同辈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因此C项错误;同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伴随着个体成长,同辈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多样化对群体成员来说具有多种意义。因此B项错误、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