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观点 | 主要内容 |
人格发展 |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
停滞 | 矛盾未能顺利解决、需求未能满足或过度满足状况下的保持和停滞 |
退行 | 受挫或焦虑时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哭泣酗酒等 |
二、埃里克森人类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 | 主要冲突与任务 | 形成美德 |
婴儿期 | (1)人格: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照护者); (2)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 希望 |
幼儿期 (1-3岁) | (1)人格: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父母); (2)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 意志力 |
儿童早期 | (1)人格:主动还是内疚(家庭); (2)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 | 目的 |
儿童中期 | (1)人格:勤奋还是自卑(学校和同伴); (2)任务: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 | 能力 |
青少年期 | (1)人格: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朋辈群体,角色模式); (2)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 | 忠贞 |
成年早期 | (1)人格:亲密还是孤独(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 (2)任务:对他人作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专注自我。 | 爱 |
成年中期 | (1)人格:繁殖还是停滞(家族、同事、社会规范); (2)任务:培养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 | 关怀 |
成年晚期 | (1)人格:自我整合还是绝望(所有人类); (2)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对死亡充满恐惧。 | 智慧 |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观点 | 主要内容 |
儿童认知四个阶段 |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儿童抓握、吮吸等) (2)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和示意手段;(语言、示意手段) (3)具体运算期(7-12岁):推论与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逻辑运算。 |
认识世界三种原则 | (1)图式:对世界知觉、理解和死牢的方式(思维或动作模式) (2)同化:新事物与旧图式发生联系,已有图式吸收新信息 (3)顺应: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与新环境相适应,形成新图式 |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阶段 | 主要内容 |
前习俗水平 (0-9岁) | (1)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好坏) (2)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道德价值与自己需要满足相关) |
习俗水平 (9-15岁) | (1)第一阶段:寻求可认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阶段(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 (2)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 |
后习俗水平 | (1)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与规范) (2)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以公正、平等、尊严为标准进行思考) |
五、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 | 主要内容 |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 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给我一打婴儿,在特殊环境下,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 |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 1、行为是有机体技能用以作用外界或外界打交道的部分(感知、记忆、思维等); 2、反应性行为(明显刺激引起的)和操作性行为(有机体对环境主动适应)。 3、强化: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正强化(促成某种行为)与负强化(消退某种行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1、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行为受认知调节和自我调节; 2、承认直接经验学习,强调观察学习重要性; 3、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 |
六、依恋理论(★★★)
观点 | 主要内容 |
婴儿依恋形成阶段 | 1、前依恋关系阶段(出生后几个星期) 2、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认出熟悉脸孔过程中) 3、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4、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婴儿获得自我观念,理解他人观点) |
依恋的类型 | 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 |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