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组工作的类型
类型 | 特点 | 常见小组 |
教育小组 | 通过帮助小组组员学习新知识,促使成员改变原来对于自己的问题不正确的看法及解决方式,实现组员发展目标。 | 家长技能训练小组、农村妇女手工艺培训小组等 |
成长小组 | (1)多运用学生及边缘群体的辅导工作; (2)旨在帮助组员了解认识自己,发挥自己潜能,重点在于个人成长。 | 大学生成长小组、青少年野外拓展训练营等 |
支持小组 | (1)某一共同性问题的小组组员组成的; (2)通过小组组员之间提供信息、建议、鼓励和情感支持,带动解决问题和改变成员的效果。 | 单亲家庭自强小组”“癌症患者小组”针对吸毒人员的“同伴治疗小组”等 |
治疗小组 | (1)组员来自于社会适应不良,或者社会关系网络断裂而导致行为问题的人群; (2)通过小组活动,对小组组员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进行治疗,成为健全的社会人。 | 吸毒人员开展“美沙酮治疗小组”、社区矫正对象“星星点灯小组”等。 |
【笔记重点】
二、小组工作的模式
模式 | 主要特点 | 实施原则 |
社会目标模式 | (1)注重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 (2)强调公民参与解决问题。 | (1)培养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2)发展组员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3)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 (4)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一致性,针对社区需求,制定小组工作目标。 |
治疗模式 | (1)主要是行为失范或有特定问题的人群; (2)关注组员心理和行为问题。 | (1)综合性原则;多个学科知识的运用; (2)建构性原则:通过治疗方法学习新的行为; (3)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原则。 |
互动模式 | 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促进组员成长,提升其发展能力。 | (1)开放性的互动; (2)平等性的互动; (3)“面对面”的互动。 |
发展模式 | 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 (1)积极参与原则:鼓励组员表达自己,主动分享; (2)“使能者”原则:提升组员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理论 | 主要内容 |
场域理论 | 1、行为环境论:心理场(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物理场(被觉知现实)。 2、生活空间的概念:个体行为是个人内在特质与环境相作用的结果。 3、此时此地:小组行为取决于小组此时此地知觉的相互关系。 |
小组动力学 | 1、小组特性:小组是有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 2、小组的内聚和分裂的问题; 3、小组行为随着小组成员的改变而改变。 |
符合互动论 | 1、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 2、“符号”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包括语言、文字、动作等。 |
镜中自我理论 | 1、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 2、镜中自我概念: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感知他人对自己评价,从而建立起自我意识、自我形象。 3、首属小组概念: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 |
四、经典试题
1、针对新手妈妈常见的育儿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张开设了一个主题为“新手妈妈训练营”的小组。在小组中,小张与医生、心理咨询师合作,为新手妈妈普及科学育儿、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新生儿心理及行为等方面的知识。该小组的类型是( )。
A、教育小组
B、成长小组
C、支持小组
D、治疗小组
2、社会工作者小刘发现社区中部分老人无所事事,生活比较单调枯燥。通过需求调研,小刘了解到老人们非常希望社区多搞些活动,提供机会让老人们多交流同时也为社区建设做点贡献。为此,小刘拟运用社会目标模式为老人开展小组服务。下列做法中,最符合社会目标模式实施原则的是( )。
A、协助老人组建志愿服务队,提升关怀社区困难人群的责任意识
B、教导老人学习沟通技巧,学会开放、平等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C、引导老人表达生活中的困惑,积极分享和学习自我调节的经验
D、解决老人社会关系失调问题,协助老人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1)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2)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提升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3)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4)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A选项做法体现了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