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教材的第四章,是承上启下的节点章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学习要特别注意与社会工作实务的结合,在《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基本模式中,需要考生重点掌握一些问题分析的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涉及到的概念多,专业性强,对于部分考生来讲,是比较难懂的章节。
2018-2021年《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理论分值分布(课程导学)
理论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 1 | 1 | 1 | 1 |
认知行为理论 | 0 | 1 | 1 | 2 |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 1 | 1 | 1 | 0 |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 3 | 1 | 3 | 1 |
增强权能理论 | 2 | 3 | 2 | 3 |
社会支持理论 | 0 | 0 | 0 | 0 |
优势视角理论 | 0 | 0 | 0 | 0 |
发展性社会工作 | 0 | 0 | 0 | 0 |
从考情的状况看,本章的分值比重一直不高,近几年,稳定在7分左右,一般情况下,单选5道,多选1道。而且基本上是每种理论考1道,这一点亦是考试规律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呢?请看备考指导!
我们先从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开始,看看考什么?
1、精神分析理论:儿童时期的经历,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意识层次:前意识、意识、潜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焦虑与防卫机制;
性心理发展。
2、认知行为理论:认知;图式;ABC理论;行为修正。
3、系统理论:观点结构、过程、行动、机能;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和社会,而不是把人和社会分开。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
4、生态系统理论:“人在情境中”,人和环境相互影响,不论是个人的正向发展还是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与其环境密不可分的。包括:生命周期、人际关联、胜任能力、角色表现、生态地位、适应力。
5、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力,相信人的理性,认为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选择行动。基本原则包括:真诚、温暖、尊重、接纳、同理. (以人为本,注重社工的态度,尊重、接纳、同感等等)
6、存在主义理论:核心是个人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认为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7、增强权能理论: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区工作者为受助人提供帮助时应该着重于增强服务对象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
8、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的支持。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发展、个人和环境因素。
9、优势视角理论:每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发挥其自身的能力。创伤、疾病、抗争具有伤害性,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主要概念:优势、增强权能、成员资格、抗逆力、治愈和整合、对话与合作、悬置怀疑。原则:优势;创伤是机遇和挑战、与服务对象合作、环境充满资源、专业关系。其中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之一,是一种面对磨难的抗争能力。
10、发展性社会工作:主要观点有投资与社会发展结合;以社区为本;国际化意识;注重问题预防和服务对象能力发展。它的理论框架:以发展为导向;以社区为场镜;投资策略。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马斯洛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2、社会学习理论:也是比较常用的理论之一,在小组工作中出现的较多,比如成长发展、教育学习类等小组活动。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阶段 | 心理社会危机 |
婴儿期(0~1.5岁) |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
儿童期(1.5~3岁) |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
学龄初期(3~5岁) |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
学龄期(6~12岁) |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
青春期(12~18岁) |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
成年早期(18~25岁) |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
成年期(25~65岁) |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
成熟期(65岁以上) |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
4、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 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内驱力,它遵循快乐原则。 |
自我 | 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
超我 |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
5、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工作理论整体的难度相对偏大,需要对各个理论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考试出题的形式也比较灵活。 0元领课,先来免费试听学习>>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zlj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