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分值8-9分。通过对历年考试的试题分析,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理解和掌握需要层次理论、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的类型、特点、各个年龄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
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求: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生存所需。
(2)安全需求:社会环境安全、人身财产安全、摆脱失业有保障。
(3)归属与爱需求:也称为情感需求,社交需求;即归属某个群体感情,成为该群体的一员,从而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尊重的需求: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认可;又可以分为内部(自我尊重)与外部(他人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需要,关于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自我价值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1)生存的需要——Existence
(2)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
(3)成长的需要——Growth
特点: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某种需要在一段时间的内对行为起作用;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可能有追求更高需要,也可能没有上升的趋势;高级需求受挫时,可能会退而求其次,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度不会减弱,可能还会增加。
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将人类存在共同的、客观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与中介需要。
(1)基本需要:身体健康和自主需要
(2)中介需要:能促进身体健康和自主的产品、服务、活动和关系的特性
(二)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
真题示例:
1.小山曾因交友不慎而吸毒,经社会工作者帮助成功戒毒,并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以同伴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预防复吸,戒除毒瘾”社区宣传活动中。根据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小山的需要属于( )。
A.生存需要
B.关系需要
C.成长需要
D.中介需要
考点: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家庭
1、家庭的类型
(1)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
(2)主干家庭:父母与一对已婚的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3)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类型。
(4)单亲家庭:父母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如离婚、丧偶、未婚生育。
(5)丁克家庭:夫妇双方都有收入而没有孩子的家庭类型。
2、家庭教养模式
(1)娇纵型:父母盲目溺爱、疏于管束,以自我为中心,易形成反社会人格。
(2)支配型:过分溺爱+严加管束,易出现怯懦、意志薄弱,清高孤傲心理。
(3)专制型:家长缺乏爱心、耐心,管理粗暴,易出现自卑、消极、暴躁、依赖心理。
(4)放任型:无爱心耐心、缺乏责任感,放任自由,易出现缺乏自信、自制力差、无责任感、
(5)冲突型: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不和谐,易出现缺乏安全感、意志薄弱、冷酷、反社会倾向、
(6)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既有约束,又有鼓励,有利于自尊自信、自律、创造性、较好社交能力。
3、家庭功能
情感支持;性爱满足;繁衍后代;社会化;经济功能。
(二)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的含义
同辈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
2.同辈群体的特点
(1)平等性。
(2)开放性。
(3)认同性。
(4)独特性。
(三)学校。
(四)工作单位。
(五)社区。
(六)文化。
(七)大众传媒。
真题示例:
1.初三学生小亮在家上网课时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偷偷玩游戏。由于临近中考,父母担心亲子冲突影响升学,对小亮玩游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亮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 )。
A.娇纵型
B.支配型
C.专制型
D.放任型
2.某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区居民。于是,社区居民不得已开始自发在车上留下联络电话,并逐渐养成了按标准车距规范停车等行为。这体现了社区对居民行为的影响是( )。
A.社区居民之间的停车行为具有共同特征
B.社区自身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
C.社区自身的社会规范约束居民的停车行为
D.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影响了停车行为
3.小王是大一新生,性格内向,家境优裕,上高中时因看不惯宿舍同学的卫生习惯选择走读。上大学后,小王因为不适应集体生活,开始失眠,食欲下降,身体急剧消瘦,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宿舍同学发现小王的情况后,主动关心他,帮助其改善失眠状况,提升睡眠质量。关于同辈群体的特点及其对个体行为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宿舍同学的支持能够帮助小王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B.宿舍应当建立严格的熄灯制度以约束同学的行为
C.小王应接受宿舍同学的行为习惯,以便融入集体
D.小王与宿舍内的每一位同学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E.小王睡眠改善后,对宿舍生活有了较强的认同性
本题考查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特点有:(1)平等性(D正确)。(2)开放性。(3)认同性。(4)独特性。
同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A正确);其次,同辈群体往往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一致时,会有利于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行为,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不一致时,会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起消极影响;最后,伴随个体的成长,同辈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多样化对群体成员来说具有多种意义。
B选项明显错误,排除。
C选项前半句的描述是错误的,不选。
E选项,认同性,题干的描述并没有体现,题干中只描述了宿舍同学关心帮助小王改善了失眠状况,提升了睡眠质量,故不选E。
考点:中年阶段
1、生理:生理机能不断发生变化;
2、心理:流体治理下降,晶体智力增长;
3、社会性: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体现出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
4、面临的问题:
①早衰综合征
干预措施:一是在社区层面,动员社区的力量,坚持为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身检查。二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为中年人组建各种运动小组,增强中年人坚持运动的兴趣。三是帮助中年人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②更年期综合征
干预措施:一是在生理层面。社会工作者要普及更年期健康知识,协调、整合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服务。二是在心理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的方法与技术对更年期女性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消极情绪进行疏导。三是社会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整合社会力量帮助中年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难题,为他们营造一个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③婚外恋
④家庭暴力。
真题示例:
1.林先生,42岁,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即便平日工作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照顾家庭,经常陪伴孩子骑车、踢球,辅导孩子功课,与妻子一起做家务,家庭关系融洽。林先生的上述情况,符合中年阶段社会性发展特征的是( )。
A.责任意识增强
B.社会角色转变
C.社会情感发展
D.认知能力发展
考点:老年阶段
(一)特征
特征 | 具体表现 |
生理特征 | 生理功能退化,老年疾病开始出现 |
心理发展 | 认知表现出成熟性和稳定性,也有出现思维衰退,但也具备创造性思维 |
社会性发展 | 角色变化大,活跃的社会角色逐渐消退,社会地位下降 |
(二)问题
问题 | 具体表现 |
失智和失能 | 1、失智: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影响记忆、注意力、语言、解题能力; 2、失能:日常生活操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弱,需要他人照顾。 |
精神健康问题 | 1、常见情形 (1)孤独、抑郁,对自身评价较低,丧失对生活的兴趣,情绪低落; (2)孤独抑郁可能会导致老年人自杀。 2、干预 (1)多给予老人关心和情感支持,引导改变不合理认知; (2)建立老年人自杀危机因素的评估体系和老年人自杀危机干预机制。 |
死亡问题 | 1、丧偶与哀伤辅导:面对悲伤事件,合理抒发情感; 2、协助老人对死亡的理性认识; 3、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
老年被歧视和被虐待 | 1、原因 (1)社会原因:老年人丧失原有经营优势,社会地位下降; (2)将老年人视为家庭负担、社会的累赘。 2、干预 (1)倡导尊重老年人特殊性和价值; (2)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满足心理和精神需求; (3)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造良好的尊老、爱老的环境; (4)帮助老年人培养积极心态,及时调整角色行为。 |
1.为改善安宁病房临终老人的情绪状态,社会工作者通过人生回顾、共话故事等方式开展个案服务。针对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上述服务,最能反映出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内容是( )。
A.哀伤辅导
B.政策倡导
C.生命教育
D.遗嘱预立
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有:一是丧偶与哀伤辅导。指协助老年人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处理悲伤情绪,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二是帮助老年人形成对死亡的理性认识,积极应对死亡;三是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的服务。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生活护理、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故A正确。
政策倡导:研究、分析与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社会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的不完善与不合理内容,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政策完善建议;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宣传,树立对老年人群体的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