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和内涵
(1)是对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共性的概括
从实践经验提升出来的,具有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相对固定且普遍适用性的工作程序。
(2)涵盖了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和系统
模式是对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进行的总结和归纳,在此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可以设计恰当介入方法,获得解决办法。
【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的总结和归纳。
2、强调整合视角
视角 | 内容 |
强调全人服务观 | 个人问题与群体和社区问题是相连的,个人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群体和社区问题的解决,个人被看作一个存在于系统中的人,而不能以工作方法分割开来。 |
结构化的规范性实务活动 | 为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了一个框架,指示着助人活动的方向,结构化的一般性实务方法。 |
强调社会工作者的通才能力 | 为回应社会需求和服务对象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具有不同系统工作的能力,接受不同领域训练和学习。 |
三、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理论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
【主要观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其理论焦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知识点扩展】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第三章“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第四节的内容以及儿童、老年、学校、家庭等实务领域(出题方向)。
【理论二】系统理论
1、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着重点
(1)注重个人整体性和完整性(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和组织与环境交叉互动、影响);
(2)强调社会系统家庭对人的行为和生活状态影响;
(3)注重运用社会资源(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
2、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1)对问题分析不再是个人归因;
(2)对个人问题的评估,还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层次相关外在环境进行评估;
(3)动态实务。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系统是动态的,需不断评估;
(4)整合的实务取向。
【知识点扩展】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五节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实务中应用的原则和过程。
【理论三】生态系统理论
要点 | 内容 |
实务分析框架 | 1、栖息地(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2、生存空间(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
评估的核心内容 | 1、生命周期:人作为生物体出生到死亡过程。运用“时间线”重新整各历史事件,找出不同社会力量帮助服务对象。 2、人际关联:与他人连接建立关系的能力,评估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 3、胜任能力:个人与社会环境互动过程中掌握环境的能力。 4、角色: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5、地位与栖息地:地位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拥有的成员地位,栖息地指人生存的环境。 6、适应力: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和反应达到的最佳调和度。 7、滋养性环境:主体所在环境能够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促进其发展,反之,不友善(非滋养环境)环境阻碍其发展。 |
【知识点扩展】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五节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实务中的应用。
【理论四】优势视角
1、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特点
(1)不把服务对象看成是“有问题”的人;
(2)重视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
(3)强调整全性干预服务。
2、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重点
(1)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强调内在和外在资源;
(2)贫穷、歧视、疾病既是困难,也会成为机遇和挑战;
(3)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力是巨大;
(4)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助配合;
(5)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知识点扩展】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九节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在实务中的应用。
【经典例题】
某小区是去年由7个村拆迁安置而形成的近一万人的“农转居”社区,社区内没有幼儿园,并且离小学和高中较远,没有大型的超市、农贸市场,也没有社区活动。新的居住方式改变了原来村落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网络,社区内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活力,中老年人无事可做、无处可去,学龄儿童放学后无处可玩,社区只有几个零散的文艺兴趣小组,一些原村落的文艺骨干不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楼道里乱堆乱放杂物,影响了人们正常行走,大部分社区居民不适应“农转居”后的生活,普遍有一种不满情绪,新建社区居委会由原村委会改组而成,工作人员缺乏城市社区工作经验。
对此,当地政府引进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经过调查后,制订了以协助居民适应”农转居”生活方式为目标的社区服务计划。
要求:结合本案例,根据"人在情境中”的基本观点,分别从社区居民、环境、社区居民与环境互动三个层面设计具体的社区服务方案(只需列出各层面的服务目标和内容)。
根据要求分为三个层面(社区居民、环境、两者互动)的目标和内容,注意结合材料(论点+论据)
【参考答案】
一、社区居民层面
(一)服务目标:居民适应能力、社区融合
(二)服务内容
1、缓解不良情绪(情绪疏导、心理辅导等)
2、学习新的生活方式(新市民培训、城市体验等)
3、建立居民互助网络(互助、支持小组)
二、环境层面
(一)服务目标:资源整合、改善“农转居”环境状况
(二)服务内容
1、政策倡导,设施建设;2、资源整合,满足需求;
3、社区参与,自制设施;4、改善环境,倡导改变。
三、社区居民与环境互动层面
(一)服务目标:居民适应能力、社区融合
(二)服务内容
1、居民社区支持网络(邻里关系);2、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生活);
3、开展能力建设(居委会工作能力);4、社区活动(居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