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方面
体型迅速变化、身体内部机能迅速健全、大脑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
2、心理方面
在社会生活环境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的结合等)。
3、青少年发展性特征
(1)质与量改变;
(2)连续性与间断性特质;
(3)稳定与不稳定状态;
(4)共通性与变异性性质;
(5)分化与统整功能;
(6)正常发展与易受伤害。
需要 | 问题 |
1、接纳自我,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 9、建立个体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需求。 | 1、在正面成长面临的问题 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健康及心理情绪问题。 2、权益受损方面的问题 主要包括:贫困问题、人身权益侵害问题、权益受损问题。 3、行为不良方面问题 例如:网络成瘾、打架斗殴等 |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价值理念上: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和主体性的尊重与接纳;
(2)专业方法上:强调在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和发挥群体示范性效应方面的整合性运用;
(3)社会环境上:注重在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区、朋辈等)方面的政策倡导。
2、青少年社会工作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接纳其独特性,针对性开展服务;
(2)发展性原则:强调内在发展潜力和成长动力;
(3)整体性原则:青少年与社会环境的重要(家庭、学校、社区、朋辈及服务机构等);
(一)青少年发展理论观点
理论 | 内容 |
生物进化理论 | 青少年成长发展也要遵循“适者生存”原则 |
精神分析理论 | 1、认同作用:提升青少年的价值观,使“自我”、“超我”得到发展; 2、升华作用:将性冲动导向社会接受方式的自我防卫机制。 |
社会学习理论 | 1、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再生与增强过程; 2、自我效能来源:成就实现、替身经验、口语说服、情绪激起; 3、治疗技术:实例楷模法、认知楷模法、激发自制力。 |
认知发展理论 | 认知发展论、道德发展论、社会认知论。 |
社会文化理论 | 多训练青少年学习成人的角色行为,多承担个人责任,尽可能地以成年人所需具备的行为标准与角色行为来引导他们。 |
(二)青少年偏差理论观点
理论 | 内容 |
社会次文化理论 | 小团体的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产生了影响,从而共同以反社会行为应对适应性问题。 |
社会互动理论 | 标签理论认为没有一种行为是天生偏差的,偏差是要定义的。 |
社会联结理论 | 1、依附感—个人与社会的感情联系; 2、承担感—基于目标而进行的努力,为理想付出的行动; 3、参与感—对活动的投入; 4、信念—对价值体系的认同。 |
整合理论 | 1、社会控制理论+社会结构理论 2、紧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 3、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理论。 |
【经典试题】
社会工作者在某职业学校开展服务时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动辄不动与任课老师产生冲突,甚至擅自离开课堂;有些学生流连于网吧,经常夜不归宿。社会工作者经过进一步评估,发现大多数学生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觉得读职业学校没前途,既懊悔过去读书不认真,又不愿面对现实,更没有为改变现实而采取行动。
社会工作者决定依据现实疗法中的“责任”、“现实”和“正确”三哥基本要点,开展以提升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为总目标的小组活动。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破冰游戏等方式促进组员间的相互交流,树立积极、正向的伙伴关系;与组员共同制定契约,形成小组规范,使组员逐步认识到遵守规范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通过“自画像”、“生命环”等活动,协助每位组员开展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行为并进行合理评估,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社会工作者借助良好的小组互动氛围,通过角色扮演、示范、鼓励等技巧,协助组员学会真实表达,并履行自己的决定和承诺。
问题:分析小组工作在本案例中发挥的功能。
(2)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在互动过程中,小组组员任何新的改变和提升都会被大家接受、肯定和分享,会激发他们以改变的自我去融入社区和社会。结合案例,通过参与制定契约和培养遵守规范的精神,会让组员逐步认识到遵守规范的重要性,进而把这种被肯定的经验应用到生活的其他场景。
(3)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机会。小组工作提供小组组员帮助他人和被帮助的机会。每一个小组组员是发言者的同时也是一名倾听者,可以形成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同伴关系,分享经验,沟通感情,共同进步和成长。
(4)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小组这个临时的社会共同体,因其赋予了平等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及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机会,打造或改善了小组组员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前大家可能缺乏沟通的机会与技巧,但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个组员都能够就相关问题畅所欲言,还能得到同伴与社会工作者的反馈,在每个人的周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相互支持网络。
如何查看已收藏的文章?进入【233网校APP】——【我的】——【✩我的收藏/记录/关注】即可查看!
领取更多备考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