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社会工作者 > 高级社会工作师 > 高级考试辅导

2024年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回忆版)

来源:233网校 2024-09-24 09:46:19

第一题  案例设计题

按照社会策划服务方案,撰写社工服务机构员工激励计划。

(运用社会服务策划来设计机构员工激励计划以解决倦怠感高、成就感低、离职意愿高的问题。)

考点:

社会服务机构领导激励员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了解员工的个别差异

各种研究都表明,人们的态度、人格和其他个人表现具有差异性,因此,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这种差异,要尽可能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工作。例如,让那些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成熟员工承担更多或更重要的工作;通过工作内容的拓展,降低员工对工作的倦怠;对于那些具有高度自主性和足够能力的员工,可以重新设计工作职位,让他们能够有更高的自主性自行决定工作的方法和步骤,由此来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和提高工作动力。

(二)用目标引导员工,增进其对工作的兴趣

机构管理者一般都会为每名员工确定一个特定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激励员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种外在目标的激励对多数员工都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关键在于这类目标应由机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设定,因为其一方面要考虑个人对目标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文化。对于机构管理者而言,重要的是确认员工能够达到和实现设定的目标。

社会福利机构的员工长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同样的工作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机构管理者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任务拓展和工作丰富化来降低枯燥的感觉,页可以借此机会评估员工潜能,协助构建未来人力资源的规划。

(三)提供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

为提升员工的士气、促进机构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以及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足感,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应提供机会让员工参与机构决策,并允许员工对自己的福利待遇、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机构服务推行方式等提出建议。

(四)协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社会服务机构中每个员工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因此,机构管理者要协助员工制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其有机会评估自己的技能、潜能和事业前程,将个人目标和机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题  “两企三新” 企业社会工作案例题

1、结合案例,解释“工作社区”概念和企业社会工作“共赢取向”的含义

2、结合案例,说一说社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内容

3、结合案例,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说说社工倡导员工参与园区管理的策略

(结合案例,解释“工作社区”和企业社会工作双赢取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层次及内容;员工关爱服务和参与园区治理的策略)

答题要点:

1.①“工作社区”是一个具有地理集中性、功能关联性、社会互动性和共同目标与价值观的区域或环境。在这个社区内,雇主和雇员作为不同系统的组成部分,共同为组织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或工作社区是指由一群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共同工作、相互依存、具有共同目标和利益的个体(包括雇主和雇员)所组成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不仅限于直接的工作关系,还包括了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文化联结和共同服务体系。)

地理与功能上的集合:工作社区可以视为一个地理上相对集中,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区域或环境。在这个区域内,人们(主要是雇主和雇员)共同工作,共享资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社会互动与联系:工作社区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社会互动和联系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雇主和雇员之间、雇员与雇员之间通过工作关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共同维护和发展这个社区。

共同目标与价值观:尽管雇主和雇员在角色、职责和利益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工作社区内往往共享着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这些目标和价值观可能包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组织愿景、促进员工发展等。

资源共享与互助:在工作社区内,雇主和雇员需要相互依赖、相互支持。雇主提供工作机会、薪酬福利等资源,而雇员则贡献自己的时间、技能和努力。同时,他们还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②与雇主关系上的抗争取向与共赢取向

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理念上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多是受结构论影响,认为劳工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故此,解决的方法必须从宏观层面出发,直接针对社会和雇主对职工的不平等对待,而绝不能与雇主协商解决。这种观点反对社会工作者与企业合作,主张以社区发展或劳工组织模式,动员职工为自己及其所属群体争取权利和地位。另一种则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和雇主合作。这种观点重视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雇主和雇员是在同一“工作社区”内的不同系统,二者是相互依靠和相互影响的。只有与雇主合作才能深入了解职工工作生活情况和服务需求,才能把社会工作服务带到"工作社区"里的职工中。

2.居民参与层次

(1)告知。属于最低层次的参与。社区居民单方面获得上级对社区进行建设或改造的规划和信息,却没有任何机会改变既定规划。有关部门传递这些信息的目的通常是便于说服社区居民接受他们的观点和规划,重点是为了宣传。这种参与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沟通过程。

(2)咨询。比“告知”上升了一个层次。有关部门除了告诉基层社区、重要利益关系人和相关组织将要进行社区建设或改造的规划和信息,并进一步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也会在规划修订过程中,考虑他们提出的意见。

(3)协商。社区进行建设和改造时,邀请受此影响的社区居民一起了解和讨论计划内容,推动居民成为决策过程中的一分子。不过,虽然居民被邀请参加了决策过程,但社区建设或改造的最初设计者通常会设定讨论议题的范围,限定其他参与者的决策权。

(4)共同行动。在决策过程中,社区建设或改造的规划由大家共同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分配任务,让大家共同分担执行责任,形成了分工与合作。

(5)社区居民自治。这是最高层次的参与形式。社区自己决定什么是本社区重要的事务、何时去做等议题,并负责执行这些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者和专家只是提供信息和专业知识,帮助社区能够周详考虑、审慎决策。这种参与形式代表着“自下而上”的培育过程。

3.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企业社会工作者应传播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推动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其在维护职工和消费者权益,遵守市场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尽到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案例中......

第三题 结构式家庭教育 案例题

1、结合案例,说说家庭教育核心任务是什么

2、根据短片,视频里涉及到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3、结合案例,说说家庭抗逆力哪些要素

(结合案例,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案例短片中,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结合案例,说说家庭抗逆力有几个方面和要素)

答题要点:

1.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条,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即德育)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即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

2.《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九)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

3.家庭抗逆力

家庭成员在逆境中并不一定必然成为“问题”,任何家庭在“问题”面前都拥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并且通过克服逆境的过程寻求新的发展。这是家庭抗逆力的基本假设。家庭抗逆力从另一个不同于传统“问题”的视角看待家庭面临的困难,它认为没有哪个家庭不面对困难、压力和挑战,所谓健康家庭,并不是说没有“问题”,而是拥有能力应付“问题”。家庭抗逆力要求社会工作者从不利的危机因素和有利的保护因素两个方面考察家庭应对逆境的过程。

不同的学者对家庭抗逆力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著名的家庭抗逆力研究专家瓦希(F.Walsh)把家庭抗逆力分为3个方面9个因素,即家庭信仰系统、家庭组织方式和家庭沟通过程3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3个因素。其中,家庭信仰系统包括逆境的意义、看待逆境的积极态度以及超越和灵性的感受;家庭组织方式包括家庭的弹性、连接性以及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家庭沟通过程包括家庭沟通的清晰性、情感的公开表达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等。瓦希强调,3个不同方面的家庭信仰系统是家庭抗逆力的关键。

第四题:案例

2024年2月22日,全国社会工作部部长,信访局局长座谈会强调,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要牢记职责使命,坚守职责定位,提高专业本领,忠实履职尽责,这也对社会工作者提高专业本领,提升理论素养,更好服务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强权能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两种重要理论,它们在产生背景、预估焦点以及看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等方面,即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问题:

1.阐述两种理论产生的不同背景

2.阐述两种理论不同的预估焦点

3.阐述两种理论看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观点及依据

参考答案:

第一问:

增强权能理论产生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阐述:

一、历史背景

早期思想萌芽:增强权能的思想在19世纪就已经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取向相吻合。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激进社会工作的兴起,社会工作界开始批判传统社会工作模式和福利国家制度可能带来的干涉主义问题。

关键著作推动:1976年,美国学者巴巴拉·索罗门在《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这本书详细描述了黑人群体在美国社会中遭受的“制度性种族主义”压迫和疏离,并主张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增强黑人在这种社会状况下的权能,以促进社会改革。索罗门的工作使增强权能的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

二、理论发展

反对干涉主义:增强权能理论的出现是对传统社会工作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它反对社会工作扮演施恩者的角色,强调通过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权能来对抗外在环境的压迫。

核心观点确立:增强权能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的帮助并不是直接“赋予”权利,而是通过挖掘和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三、主要观点

个人的无力感与环境压迫:增强权能理论认为,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这种压迫可能来自受压迫团体的自我负向评价、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以及宏观环境的障碍。

障碍的可改变性:尽管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但这些障碍并非不可改变。通过社会工作的干预和支持,个人可以克服这些障碍,实现自身的权能。

个体的内在潜能: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由于环境的压迫而表现为缺乏权能。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鼓励和帮助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以促进其内在潜能的发挥。

合作性伙伴关系: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应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和选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身权能的增强过程。

四、实践应用

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的权能、了解社会资源、建立互助团体等方式,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觉醒和权能增强。同时,社会工作者还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和政策倡导,以消除造成个体丧失权能的环境障碍。

综上所述,增强权能理论是在对传统社会工作模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增强人的权力和能力为核心目标,强调通过挖掘和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来对抗外在环境的压迫。这一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优势视角理论产生的背景可以归纳如下:

一、历史起源

时间背景:优势视角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种新兴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

标志性事件:

1989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Weick, Rapp, Sullivan和Kisthard四人发表了《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一文,宣告了优势视角的诞生。

1992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编写出版了《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成为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文本,进一步推动了该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广泛认识和应用。

二、理论背景

对缺陷模式的反思:优势视角理论是基于对传统社会工作领域中“缺陷模式”的深刻反思而建构起来的。缺陷模式往往将服务对象视为有问题的个体,侧重于关注其问题和不足。而优势视角则强调对案主的优势和资源的洞察,倡导以积极、正面的视角看待服务对象。

核心理念:优势视角理论的核心在于对案主的优势、资源和能力的重视。它认为,每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资源,这些优势和资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理论要素

个人优势:

热望:指案主想要做什么的愿望和动力。

能力:指案主能够做什么,包括天赋、技能、技巧等。

自信:指案主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程度。

环境优势:

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如住房、交通工具等)和无形资源(如社会支持、服务等)。

社会关系:指案主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亲密伴侣、熟人网络、社区等。

机会:指社区中等待发掘和利用的可能性,是案主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的重要条件。

四、实践应用

社会工作实践:优势视角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工作者通过识别和挖掘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其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重与案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跨学科应用:除了社会工作领域外,优势视角理论还逐渐被其他学科领域所借鉴和应用。例如,在心理学、教育学、社区发展等领域中,优势视角理论也被用于促进个体和群体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五、总结

优势视角理论是在对传统社会工作模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积极、正面的视角看待服务对象,强调对案主的优势和资源的重视。通过挖掘和激发案主的潜能和优势资源,优势视角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该理论还注重与案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案主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问:

优势视角理论的预估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焦点构成了该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核心关注点和指导原则:

一、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

内在力量:优势视角理论强调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天赋、知识、经验等内在资源,这些资源是案主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

优势资源:除了内在力量外,案主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社区、社会等)中的资源和支持也是重要的优势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案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其自我发展和成长。

二、非问题导向的预估

避免问题聚焦:与传统的问题视角不同,优势视角理论在预估过程中不将焦点放在案主的问题和病理上,而是关注其优势和资源。

积极视角:通过积极、正面的视角看待案主,发掘其潜在的优势和可能性,为后续的干预和介入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强调抗逆力和复原力

抗逆力:优势视角理论认为,即便是在困境中,案主也具备自我复原和超越挑战的能力。这种抗逆力是案主应对生活挑战的重要资源。

复原力:通过发掘和强化案主的复原力,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四、合作与伙伴关系

合作关系:优势视角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非传统的专家与受助者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双方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应将自己视为案主的伙伴和支持者,与案主一起制定干预计划、实施干预措施,并共同评估干预效果。

五、赋权与自我决定

赋权:优势视角理论认为,赋权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帮助案主识别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增强其自我决定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自我决定:鼓励案主在干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决策和行动过程,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成长。

六、实践原则

悬置怀疑:社会工作者应悬置对案主的怀疑和偏见,以开放、接纳的态度看待案主的优势和资源。

情境中的行动:优势视角理论鼓励在具体情境中采取行动,通过教育、倡导、联系等方式帮助案主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综上所述,优势视角理论的预估焦点主要集中在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非问题导向的预估、强调抗逆力和复原力、合作与伙伴关系、赋权与自我决定以及实践原则等方面。这些焦点共同构成了优势视角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核心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


增强权能理论的预估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焦点构成了该理论在社会工作预估过程中的核心关注点和指导原则:

一、环境压迫与个体无力感

环境压迫:增强权能理论强调,个人的无力感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在预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直接和间接的障碍,这些障碍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能力和权能。

个体无力感:预估还需聚焦于服务对象自身的无力感,即他们因环境压迫而产生的自我否定和缺乏自信的状态。社会工作者需要理解这种无力感是如何形成的,并识别服务对象在哪些方面可能表现出无力感。

二、优势与潜能的发掘

优势识别:与传统的问题视角不同,增强权能理论在预估过程中更侧重于识别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这些优势可能包括个人特质、技能、经验、社会关系等,它们是服务对象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潜在资源。

潜能激发:预估还需关注如何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即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鼓励他们积极利用这些能力去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三、服务对象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自主性:增强权能理论强调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即他们应该对自己的问题和需要作出自主判断,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在预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自主性程度,并考虑如何增强其自主性。

参与性:预估还需关注服务对象的参与性,即他们是否愿意并能够参与到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和支持中来。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意愿和需求,并设计符合其参与能力的服务计划。

四、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合作关系

合作性伙伴关系:增强权能理论认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传统的施恩者与受助者的关系。在预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明确这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考虑如何建立和维护这种关系。

共同目标:预估还需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目标和愿景。通过协商和沟通,双方可以共同确定服务的目标和计划,以确保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社会改革与政策倡导

环境障碍的消除:增强权能理论不仅关注个体层面的增强权能,还强调通过社会改革和政策倡导来消除造成个体丧失权能的环境障碍。在预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识别这些环境障碍,并考虑如何通过政策倡导和社会工作实践来推动社会改革。

社会公正与公平:预估还需关注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不平等和歧视现象,并努力推动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实现。

综上所述,增强权能理论的预估焦点包括环境压迫与个体无力感、优势与潜能的发掘、服务对象的自主性与参与性、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合作关系以及社会改革与政策倡导等方面。这些焦点共同构成了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预估过程中的核心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


第三问:

增强权能理论看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观点及依据可以归纳如下:

一、核心观点

增强权能理论认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强调双方的平等、尊重和共同参与,旨在通过合作帮助服务对象增强权能,实现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

二、具体观点及依据

平等与尊重

观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关系中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对方的权利、需求和意愿。

依据: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这种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有助于建立信任,促进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改变。

共同参与

观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参与服务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

依据: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注重独特的助人过程,包括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这意味着双方需要共同确定问题、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相互支持、共同努力。

协助与赋能

观点: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对象的协助者,而非主导者或控制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识别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根据李(Lee)提出的实践原则,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这一原则强调了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他们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而社会工作者则通过提供信息和支持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挑战环境压迫

观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应共同挑战造成他们无力感的环境压迫。

依据: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这一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服务对象个人的问题,还要关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努力消除那些不利于他们权能发展的障碍。

双向合作关系

观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依据: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这种关系要求双方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在过程中相互学习和成长。

三、总结

增强权能理论看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观点强调了平等、尊重、共同参与、协助与赋能以及挑战环境压迫等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合作性伙伴关系的基石,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增强权能、实现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支持。


优势视角理论看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观点及依据可以归纳如下:

一、核心观点

优势视角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尊重和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关系基于服务对象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旨在通过合作和支持,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二、具体观点及依据

1. 平等关系

观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关系中处于平等地位,没有高低之分。

依据:优势视角理论强调,服务对象并非被动的受助者,而是具有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个体。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尊重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避免以专家或权威自居。

双方应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服务计划和目标,确保服务过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 合作关系

观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依据:优势视角理论鼓励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探索、协商和决策,制定符合服务对象实际情况的服务计划。

在合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扮演咨询者、支持者和伙伴的角色,协助服务对象识别和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尊重与接纳

观点:社会工作者应尊重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接纳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依据:优势视角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资源,这些优势和资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尊重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他们。

同时,社会工作者应接纳服务对象的优点和不足,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4. 共同参与

观点:服务对象应积极参与服务过程,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依据:优势视角理论强调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能力,认为他们有能力参与服务过程的决策和实施。

因此,社会工作者应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服务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自我发展和成长。

5. 悬置怀疑

观点:社会工作者应悬置对服务对象的怀疑和偏见,以开放和接纳的心态看待他们的优势和资源。

依据:优势视角理论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和困境并非完全由个人因素造成,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应避免对服务对象进行过度的问题化和病理化解读,而是以开放和接纳的心态看待他们的优势和资源。

通过悬置怀疑和偏见,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资源,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三、总结

优势视角理论看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观点强调了平等、合作、尊重和共同参与等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优势视角理论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基石,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积极、正面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了他们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相关推荐

233网校高级社工课程,深度解读政策大纲,并提供全真模拟案例题,点击进入免费学习>>

学霸君为大家整理了社会工作者2019年-2023年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大家可以练习一下。

2023年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回忆版)

2022年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真题及解析(不完整版)

2021年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真题及解析

2020年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真题及解析

添加社会工作者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