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的社工来说,文书工作应该是相比开展活动较头大的事情,无论是项目书还是活动计划书都会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撑,并且文书中涉及的理论不止一两个。也经常被传道“理论不够,马斯洛来凑”,下面为大家介绍社工文书材料中常用的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相信许多同工都很熟悉,文书中十分常见的理论,在各个实务领域中都有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马斯洛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 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社会学习理论
也是比较常用的理论之一,在小组工作中出现的较多,比如成长发展、教育学习类等小组活动。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应用于人际交往、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中。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阶段 | 心理社会危机 |
婴儿期(0~1.5岁) |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
儿童期(1.5~3岁) |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
学龄初期(3~5岁) |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
学龄期(6~12岁) |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
青春期(12~18岁) |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
成年早期(18~25岁) |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
成年期(25~65岁) |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
成熟期(65岁以上) |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六、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网络开始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其定义就是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而由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支持构建起来的支持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需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人和社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估,从而拟定工作计划。
七、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或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其实务重点在于认为: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的内在和外在资源;创伤、虐待、疾病和挣扎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假定你不知道成长和转变能力的上限,认真地对待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抱负;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协作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社会工作的项目书或者计划书的撰写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无论是活动还是社工的工作方法,理论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关注的问题不同,同一理论使用的视角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