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对世界及各种事物间的关系有新认识。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新事物和刺激出现时,儿童认识世界首先运用的是( )。
A.图式原则
B.同化原则
C.顺应原则
D.强化原则
2、小学生军军写作业总是拖拉,社会工作者与军军商量制订完成作业的计划时间表。执行一段时间后,军军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改善。上述社会工作者的做法主要是基于行为的( )。
A.多样性特点
B.发展性特点
C.可控性特点
D.整合性特
3、目前国内有些火车站、飞机场没有母婴休息室,给带婴儿出行的母亲造成不便,使得部分母亲不得不减少外出次数。上述现象反映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的是( )。
A.人的行为不能适应社会环境
B.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C.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D.社会环境决定人类行为
4、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
B.性心理发展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础
C.超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
D.防卫机制是正向的自我调适方
5、大学生小李感到自己各方面表现都不如其他同学优秀,内心很痛苦,时常情绪低落。社会工作者小马在了解小李的情况后,计划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帮助小李。下列小马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最能协助小李自我觉察错误认知的是( )。
A.及时记录下自己情绪变差时的想法
B.每天坚持抽点时间做一些放松训练
C.每天坚持大声对自己说“我也很优秀”
D.及时记录下其他同学表现不良的情
6、某学校三年级班主任向驻校社会工作者反映,刚转学来的晓晨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社会工作者在与晓晨面谈时了解到,他之前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老家的学校表现优秀,一个月前才与城里工作的父母团聚。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社会工作者对晓晨行为问题的分析应侧重于( )。
A.晓晨童年与父母分离经历所造成的心理影响
B.晓晨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产生的适应不良
C.晓晨基于过往经验对自己表现有不合理期待
D.晓晨在新的环境下改变自己不良行为的潜能
7、小志10岁时,他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为便于照顾他,小志的爷爷奶奶将其带回老家抚养。由于爷爷奶奶年岁已高,平时与小志的沟通交流很少,加上小志性格内向,上初中后变得更加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常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理任何人。社会工作者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为小志提供服务,其最恰当的做法是( )。
A.鼓励小志说出心中最真实的感受
B.协助小志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
C.帮助小志重新理解过去经历的意义
D.帮助小志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8、高一学生小明每次考试排名都在班级后几位,还不遵守班级纪律,经常逃学,受到老师批评。小明父母认为他一无是处,但又不知如何管教,为此向社会工作者小王求助。依据人本主义理论,小王恰当的做法是( )。
A.对小明采取接纳态度,给予关心和尊重
B.改变父母的消极看法,建立积极的态度
C.改善小明的人际关系,加强与父母沟通
D.增强小明的权能意识,提高自我控制力
9、社会工作者小魏举办了一个关爱残障人士的小组,主要目标是促进残障人士的社区融合。在小组中,很多组员都谈到因身体残疾而被别人歧视的经历,组员们也认为自己不能与健全的人相比,被人看不起也无能为力。小魏了解情况后,准备依据增强权能理论帮助组员解决这一问题。下列服务中,符合增强权能理论服务原则的是( )。
A.尽可能让组员相信小魏可以提升他们的能力
B.在分析组员所处的不利环境时采取个体视角
C.建议组员在各自家庭中采取促进改变的行动
D.帮助组员链接所需资源,促进他们平等参与
10、通过社会工作者小王的服务,转到城里读书的小芳逐渐适应了新学校的生活,和同学们成为了好朋友。虽然学习成绩还有待提高,但小芳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主动性越来越强,最近她主动提出要结束个案服务。对此,小王适宜的做法是( )。
A.同意结案,对个案服务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提出跟进建议
B.同意结案,但要转介给小芳所在学校的老师继续开展服务
C.不同意结案,因为小芳的学习成绩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D.不同意结案,因为能否结案不取决于小芳的主观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