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案会谈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的有目的的专业谈话。下列关于会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谈是无法提前预设目标的
B.会谈没有环境与空间的限制
C.会谈是时间及主题上有结构的互动过程
D.会谈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自由地谈论问
2、服务对象:“我工作很忙,平时婆婆帮忙带孩子。你也知道隔代亲,老人家比较宠孩子,小孩子现在说话就没大没小的,管了婆婆就不高兴,不管我又怕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跟我也不亲了……”
社会工作者:“您刚才讲的,我的理解是您希望孩子懂规矩,但是找不到让婆婆接受、孩子又不逆反的方法,是吗?”
上述对话中,社会工作者采用的技巧是( )。
A.忠告
B.澄清
C.对焦
D.对质
3、李先生中年失业,多次找工作未果,失去了信心,整日借酒消愁。妻子为此跟他离了婚,带着孩子搬走了。李先生找社会工作者小林倾诉:“我太没用了,活着真没意思。”小林说:“李先生,您已经在非常努力地找工作了,只是因为经济形势暂时不好,工作不好找。您别灰心,我们一起再看看是否有其他工作机会。”小林的上述回应所遵循的危机介入原则是( )。
A.限定目标
B.反映感受
C.提供支持
D.替代选择
4、7岁的阳阳在娇惯中长大,当其想法不能得到满足时,父母会因其哭闹而妥协,阳阳成了整个家庭的“小太阳”。根据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该家庭关系结构属于( )。
A.倒三角
B.纠缠
C.三角缠
D.疏离
5、林老伯身体一直很好,突发脑梗后生活无法自理,靠老伴和子女照顾。为此,林老伯一直心情郁闷,认为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不如死掉算了。如果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进行分析,林老伯的非理性信念是( )。
A.自己身体应该永远健康
B.不想麻烦别人照顾自己
C.不希望自己拖累了家庭
D.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
6、社会工作者小张采用互动模式开展了一个“睦邻屋”小组,旨在增加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交流,促进流动儿童的社区适应与融合。关于该小组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该小组虽然是个互动小组,但仍应考虑服务流动儿童的补救性目标
B.鉴于儿童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小张在带领小组时应做好控制者角色
C.小组主要围绕社区适应问题,小张应将其目标主要聚焦于流动儿童
D.小张可以运用激励和示范等技巧,提高组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和质量
7、社会工作者小李设计了一个旨在提升无业青年自信心的小组,小组工作第四节开始,小李引导组员共同完成“挑战北斗星”的游戏。
小李:“完成游戏那一刻,大家感觉如何?”
组员:“哇,太激动了,感觉像是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
小李:“与最初相比,大家的想法有什么变化?”
组员:“刚开始我觉得不可能完成任务,担心椅子会受不了,等大家成功走完最后一张椅子,我才发现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需要多去尝试。”
以上对话,一般出现在小组活动经验分享环节,其主要目的是( )。
A.引导组员讨论参加活动的收获,交流给自己的启发
B.引导组员彼此交流与合作,协助小组互助网络形成
C.引导组员形成稳定关系,促使小组进程有规律可循
D.引导组员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氛围,增加小组凝聚力
8、社会工作者要为癌症晚期患者家属举办一个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小组成员交流照顾癌症患者的经历,表达感受,释放压力,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共同体关系。此小组类型是( )。
A.教育小组
B.成长小组
C.支持小组
D.治疗小组
9、随着小组的开展,组员开始表现出既想表露自己又担心别人不接纳,既想探索自己又怕引发痛苦的矛盾状态,并产生防卫心理和抗拒行为,例如会用缺席或迟到、沉默寡言、转换话题等方式保护自己。针对以上情况,社会工作者最适宜的做法是( )。
A.帮助组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处理焦虑心理和逃避行为
B.帮助组员形成良好的互动,以便小组结束后跟进服务
C.协助组员维持正向的经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D.协助组员消除彼此陌生感,提高其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10、为帮助失独母亲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开始新生活,社会工作者老李着手建立失独母亲的互助支持网络,并邀请社区9名失独母亲参加“暖心之家”小组。小组工作进入第五节,目标是协助组员关注当下,了解并学习运用身边的资源,以缓解困境。下列活动中最适宜本节的是( )。
A.凤凰涅槃———展望未来我的生活我做主
B.暖心社区———设计自己想要的社区服务
C.美丽人生———梳妆打扮原来自己也很美
D.我的五样———互相介绍自己的五个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