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老伯腿部残疾,行走不便,日常生活处处需要家人照料,很少与外界接触。在照顾王老伯的过程中,家人感到缺乏社区的理解与帮助。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工作者可提供的综合性服务是( )。
A.鼓励王老伯与外界交流
B.协助家庭改造起居环境
C.劝说王老伯家人保持平和心态
D.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2.社会工作者小刘在为脑瘫儿童小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整合了教育、护理、康复等不同专业的服务与资源,回应了小强的多重需要,增强了小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小刘所运用的方法属于:
A.社区康复
B.个案管理
C.教育康复
D.需求评估
3.社会工作者小唐对某社区残疾人的权益实现状况进行了评估,发现该社区十几名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目前仍未就业。小唐拟对这些残疾人实施职业康复计划,他对这些残疾人的特殊情况以及与就业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综合考察,帮助他们解决职业康复中出现的问题。接下来,小唐应遵循的工作流程是( )。
A.职业评估→职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咨询
B.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培训→就业指导
C.职业评估→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职业培训
D.职业评估一职业培训→职业咨询→就业指导
4.杨某因信用卡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缓期执行。杨某一直认为自己运气不好,对法院判决耿耿于怀,经常无故缺席社区服务活动。针对杨某的情况,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帮助,宜采取的方法是:
A.加强监督管理
B.培养劳动习惯
C.开展风险评估
D.认知行为治疗
5.赵某因琐事与邻居发生纠纷,将对方打伤,被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6个月,成为社区矫正对象。赵某参加公益劳动时,常被社区居民指指点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老李发现这一问题后,在社区中举办了社区矫正专家讲座,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矫正知识,以改变居民的偏见,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老李在上述社区矫正服务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 )。
A.开展社区宣传教育
B.挖掘矫正志愿力量
C.制订矫正工作计划
D.培育矫正互助小组
6.某社区负责优抚安置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为了推进军休社区与驻地社区的融合,设计了一系列服务活动。下列活动中,符合上述服务目标,属于中观层面介入的说法是:
A.实现军地社会保障“无缝衔接”
B.协助军休干部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C.推进军地管理体制“一体化”建设
D.提升驻地社区对军休干部的社会认同
7.社会工作者在与前来求助的军休干部进行沟通时,运用“合作的语言”技巧与服务对象交流。下列社会工作者的表述中,运用了该技巧的是()。
A.“我能帮你做什么呢?”
B.“你为什么来找我啊?”
C.“你想做什么改变呢?”
D.“别担心,我会帮你的。”
8.某社会工作者鼓励救助对象参与社会活动,为社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并在救助对象中发现和培养了骨干来关心和帮助其他救助对象。社会工作者这种做法产生的作用是( )。
A.改善救助对象的生活环境
B.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
C.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D.促进救助对象的能力建设
9.社会工作者小林在入户走访评估时发现,刘阿姨的家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条件,但刘阿姨并没有提出申请。刘阿姨认为自己虽然出行需要坐轮椅,行动不便,但依然有动手能力,希望能自食其力,为就读初中的女儿做榜样。对此,小林适宜的做法是( )。
A.向刘阿姨介绍国家教助政策设立的目标
B.劝说刘阿姨继续申请救助,保障基本生活
C.尊重刘阿姨的意见,为其提供相关工作信息
D.尊重刘阿姨的意见,停止为其开展救助服务
10.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策划了“幸福门”一站式救助方案,计划通过评估了解服务对象的现实情况和需求,运用危机干预方法帮助服务对象摆脱急难困境;运用增能方法提高服务对象主动脱贫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居民个人发展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倡导居民自助互助;依托社会组织直接为有需要救助的居民提供服务。上述方案属于( )。
A.家庭为本的生活救助
B.以人为本的教育救助
C.社区为本的综合救助
D.机构为本的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