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师>中级工作实务

2014年社会工作者考试中级工作实务每日一练(10月27日)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0月27日
导读:
在线测试本批《每日一练》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并保留做题记录 >> 在线做题
简答题
1、据菜市C区教育部门调查显示,尽管该区青少年卫生习惯总体良好,但仍有众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仍需要社会的大力引导。同时,毒品、艾滋病、网络成瘾等现象也日益侵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所以,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系统的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正是基于此,该区某社区决定举办社区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
请你根据此社区活动主题,进行社区服务方案的策划。

2、根据材料,回答题。
社区矫正对象大勇,男,20岁。大勇10岁时父母离异,他一直随母亲生活。母亲一直忙于生计,无暇管教他。大勇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惯,易冲动,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初中时大勇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后来上职校时因打群架被学校劝退,一直闲散在社区。前些日子,得知自己的朋友被人欺负,大勇伙同一帮“兄弟”前往报仇,将人砍伤后被捕获刑,成为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工作者在与大勇交往中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在描述自己的犯罪经历、家庭背景、社会交往等情况时常常伴随着愤怒情绪出现,包括看不惯邻居的霸道,恼火母亲的唠叨,抱怨父亲不管他,厌恶民警的管教,不满昔日哥们的炫耀等。在与大勇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及充分预估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决定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法帮助大勇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在情绪问题处理方面,社会工作者和大勇一起商量设定一些测量愤怒的指标,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摔打东西、控制不住地发火、想打人等。在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前,社会工作者要求大勇记录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发生的原因、当时的情境、自己的反应等,以此作为评估依据。从第四周开始,社会工作者为大勇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并继续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10.周内记录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分别为:介入前(7次、6次、8次),介入后(5次、6次、5次、4次、3次、2次、3次)。
以上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基线测量法,请说明什么是基线测量法,并结合案例说明基线测量评估的操作程序。


3、根据材料,回答题。
小明: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小明父亲:50岁,公务员
小明母亲:49岁,中学教师
小明父母因儿子的问题前来求助。
小明严重厌学,网络游戏成瘾,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和老师之间有严重冲突。
小明的父亲是建设局的副局长,常年在外奔忙。小明从小由母亲带大,母亲将全部心力都用在儿子身上。小明到了初中还和母亲睡一张床,洗澡从不关浴室门。从小到大,母亲什么事也不让小明做,早上甚至给他挤好牙膏才喊他起床。但小明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特别严,从小送他上各种补习班,要求每次考试不得低于95分,小明一直做得很好,小学时曾在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过奖,但进入初二后成绩却一落千丈。
在社会工作者与家庭的第一次面谈中,小明母亲提到她有几个不明白:一是儿子很聪明,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他聪明,但他的成绩现在却是全班最差的;二是她把所有心血都用在儿子身上,但儿子对她却越来越恶语相加,有时干脆一连几天不理她,她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小明的父亲则与小明母亲有同样的困惑。看到儿子对母亲那样,他很想管,但儿子根本不听他的,常常回嘴说:“小时候你都没管过我,现在凭什么管我?”有时实在看不过,想打儿子,但身高一米七的儿子却和他对打。更糟糕的是他每次一管儿子,妻子就护着,反过来责怪他,关于儿子的问题最后总是演变成一场夫妻间的冲突。
第二次面谈中,小明提到他觉得除了玩游戏,做什么都没意义。从小到大什么事都是母亲帮他决定,上补习班无论怎么不喜欢都得上;学习成绩一旦下降,母亲就给脸色;升初中时非要他考母亲希望他上的那个学校,他一点儿也不喜欢。长这么大他好像从没给自己做过主。他认为学习就是为父母学的,而父母让他学习好其实是为了他们的面子。他说现在不想这样了,他要过自己的生活。
在上述两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奇怪。每个人说话都不看着对方,各说各的。母亲不停地诉苦,每当母亲这样,小明就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进入半睡眠状态;小明父亲则缩起身子,好像根本没有听见。小明母亲一看到这样就会越说越伤心,诉苦最终变成哭诉。
社会工作者决定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为小明家庭提供服务。
请根据上述案例提供的资料,对小明一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预估。


4、根据材料,回答题。
某小区冬天供暖不足,有些家庭中的温度达不到10度。社区中很多家庭的老人和孩子都感冒了。很多居民询问物业供暖不足的原因,物业答复是小区刚建好,入住率不高,所以没有收到足够的暖气费,再加上煤价又涨高了,今年就只能这样了。居民们议论纷纷,最后居民派代表和物业协商,也没有结果。居民们忍无可忍,最后结群把物业公司给包围了,一定要讨个说法。
在上述案例中,矛盾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5、根据材料,回答题。
秀英,50多岁,机关干部,丈夫在一家公司工作,收入较高,夫妇俩平时就感情不和,现在丈夫早出晚归,常在外“拈花惹草”,对家中的事不管不问,只把工资交给妻子,家里大小事情都由秀英料理。
秀英夫妇有两个孩子,儿子3.0岁,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与奶奶关系亲密,至今没有固定工作,常闲待在家,秀英看他不顺眼,两人口角不断。女儿在秀英身边长大,母女关系十分亲密,可女儿只谈朋友不结婚,也给秀英增添了许多烦恼。
秀英的丈夫在其父亲去世后,将没有收入、身体有病的母亲接到家中一起生活,这给秀英增加了负担,秀英内心十分不满,婆媳之间摩擦不断,婆婆和儿子站在一起抗衡秀英,女儿则站在秀英一边。秀英的丈夫为了避免与秀英冲突,逃离家庭矛盾,始终保持“中立”角色,两个孩子与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冷淡。
这个家庭每天都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秀英觉得家里人在躲避她,也担心丈夫有一天抛弃她,脾气越来越暴躁。秀英感到孤独无助,也无法向亲友诉说苦恼,所以来到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求助。
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说明本案例中导致家庭问题的家庭结构状况(次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权力结构)。


6、根据材料,回答题。
社区矫正对象李某,男,25岁,未婚,初中毕业,与父母同住。李某认为钱是万能的,能够改变一切。他一直梦想着一夜暴富,对于收入较低的工作岗位不屑一顾。他从不主动了解就业市场的要求,加上学历较低,所以一直失业在家,每日无所事事。新入职的社会工作者小王认为,李某目前的状况主要由失业所致,只要替他找到了工作,问题就全部解决了,于是,小王想方设法寻找就业信息,多次向李某推荐就业岗位,但一直没有成功,因此,小王十分沮丧、困惑。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小王的服务目标存在什么偏差?


7、根据材料,回答题。
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入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入精神病院。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
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8、根据材料,回答题。
在上海市某社区,有一名中度智障的小伙子叫张明。在出生时由于母亲难产造成他智力落后。由于智力问题,他一直没有结婚,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已经去世,家里还有一个远在日本工作的姐姐。以前张明的生活主要由母亲来照顾,但前几年母亲由于年龄大了,患了中风一直卧床养病,因此只好雇了一个保姆来照顾母子俩的生活,经济上主要靠姐姐寄钱支持。
小的时候,家里人怕其他人欺负张明,嘲笑他,很少让他和周围人来往,案主只和家里人保持交流。但是随着姐姐的出国工作、父亲去世和母亲卧病在床,家里很少有人和他再聊天,他也开始越来越封闭自己,不敢和邻居打交道。
以前,张明在福利工厂工作,但由于工厂效益不好,已经下岗在家。他每天无所事事,要么闷在家里,要么在街道乱转。见了人就躲,实在躲不过去,就低着头不敢看人。
母亲看到儿子每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很着急,也很心疼,但由于中风影响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和儿子正常交流,有时只能独自流泪,担心一旦自己走了,儿子怎么办?有什么事,他也不会跟别人讲。
远在日本的姐姐已经定居在那里,偶尔会打电话过来,一般也是姐姐说的多,弟弟只是听。
张明这种异常的行为弓i起了社会工作者小李的注意。因为他经常会在街道里看到衣冠不整、发须脏乱的张明,有时候小李主动和张明打招呼,但张明都是低着头不敢和他说话,甚至掉头就跑。这让小李很困惑,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怕和别人接触。于是,他到社区了解张明一家的情况,并决定要帮助张明。
在社区主任姚阿姨的带领下,小李来到了张明家。开门的是保姆,张明不在家,张明的妈妈见到姚阿姨很高兴。姚阿姨将小李介绍给张明的妈妈,并告诉她社区要开展"社工帮残"活动,小李以后会经常来帮助张明,让她将张明的情况和需要帮助的地方告知小李。
张明的妈妈将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小李,希望他能够帮助张明不要害怕周围的人。
随后,小李几次来到张明的家里了解情况,有时张明在家,但一见到小李就躲起来,只有在母亲叫他过来的时候,他才低头过来。这时,小李会亲切的向张明询问一些情况,但他始终不说话。看到这个情境,张明的母亲只是唉声叹气。
经过几次交流,虽然很艰难,但是小李也收集了很多有关张明的情况。张明小时候活泼好动,但由于智力问题,经常受到了周围孩子的欺负。家里人害怕他再受欺负,曾有一段时间把他关在家里,不许他出去。开始的时候,张明会哭闹着要出去,这时候,父母就吓唬他,渐渐地,张明不闹着出去玩了,总是一个人缩在家里,也很少和家里人说话。有时候父母带他出去,他也总是紧紧地拉着大人的衣服,不敢松手,一看到有人走过来,就躲在父母亲的身后,这时候父母也会下意识地搂住张明,不让他感到害怕。从小到大,张明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社区为了帮助张明解决生活问题,将他安置到区里的福利工厂工作。起初,他不敢一个人去上班,父母只好每次都有一个人陪他去上班。后来慢慢地他敢独自去上班了,但从不敢和同事们说话,同事们都说他是个怪人,好像得了"自闭症"。福利工厂由于效益不好,没过几年就倒闭了,张明也只好回家。幸好父母还有退休金,生活上还算过得去。在家里,张明还算听父母的话。有时候会帮父母做一些力气活。由于智力问题以及与人交往困难,张明从来没有交过朋友,但有时候喜欢趴在窗户上看户外的人聊天。
根据案例的情况,张明主要面临什么问题?


9、周先生,32岁,几年前因车祸而瘫痪,情绪十分低落,感到自己活着还不如死去,经常有轻生的念头。周先生的妻子在车祸发生后就和周先生离婚了,留给周先生一个不满5岁的女儿。周先生和女儿的生活主要靠亲戚朋友救济,周先生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听说儿子出了车祸也重病在床,周先生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妹妹远嫁外地,弟弟负责照顾母亲,偶尔也过来看看周先生父女俩。平时周先生的日常生活都由小女儿来照顾。小女儿已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可是没有钱去上,另外周先生的生活还要指望她来照料,所以小女儿上幼儿园的事一拖再拖。
请根据上述情况为周先生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10、根据材料,回答题。
陈红是家住山区的农村妇女,其丈夫在家务农,因山林保护政策,禁伐禁猎,全家只能靠在贫瘠的小块林地种植玉米的收成养家。近几年由于气候反常,收成很差,其丈夫也开始变得懒惰不愿上山干活,甚至开始酗酒,家中生活仅靠陈红干农活和上山采药维持。陈红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当地重男轻女的观念很严重,丈夫经常在酒后以此为理由对陈红实施虐待殴打。公公婆婆也认为她生不出儿子,不能给家里延续香火,对陈红态度越来越差,找点借口就非打即骂。
陈红也曾向邻居、亲戚们诉苦,但大家也都认为她没有生儿子有错在先,劝她忍气吞声,而且家丑不可外扬,甚至在背后还议论她。陈红又不敢和娘家人说,担心会激化矛盾,她也曾在无奈之下向当地妇联和派出所民警求助过,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反而激起反弹。陈红非常苦恼,想离婚却又舍不得孩子,还担心会被周围人笑话,她觉得是自己的命太苦了,甚至想到了自杀。
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包括哪些?


相关阅读

Ṥ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