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
社会工作者在对社会服务方案进行过程评估时最关注( )。
A.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
B.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
C.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
D.工作项目的额外效果
2、
张女士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小飞生活。最近,张女士认识了一位陈先生,双方感觉不错,有意结合,可是却遭到了小飞的强烈反对。张女士想请社会工作者帮她出个主意,社会工作者的适当做法是( )。
A.深入了解事情的情况,鼓励张女士作出决定
B.为了孩子的利益,反对张女士再婚
C.让张女士先散心,把事情放一段再说
D.为了张女士的幸福,支持张女士再婚
3、
为了帮助父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工作者告诉父母运用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原则来教育孩子。在这个原则下,父母可以( )。
A.用处罚来减少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
B.用父母的权威来要求孩子服从
C.用称赞来引导孩子成为父母心中喜欢的孩子
D.循循善诱告诉孩子学习是人生的大事
4、
社会环境系统影响人类行为。著名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曾对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人们的青春期进行研究,发现萨摩亚人并没有经历所谓青春期的“风暴与压力”,而是看到当地人很平静地由儿童期逐渐转换至成年期,并轻松地接受成人的角色。这说明( )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A.遗传
B.家庭
C.组织
D.文化
5、
大学新生小丽有30位同班同学,只有她骨瘦如柴,体重远低于正常标准,但她还以此为美,不肯吃饭,每天只吃1—2个水果和喝少量白开水。根据( ),这是一种偏差行为。
A.统计规律
B.社会规范与价值
C.行为适应性
D.个体主观体验
6、
认知行为理论是社会工作常用的重要理论,它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阿德勒的认识理论。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应该着眼帮助服务对象改变( )。
A.自己的看法
B.情绪宣泄的方法
C.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D.生活环境
7、
社会工作者小黄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已满一年。中心的陆主任一直担任她的督导。在一次督导会谈中,小黄表示自己很苦恼,因为来中心活动的多数社区居民都不了解社会工作,部分领导和同事也对社会工作缺乏认识,她要反复解释。这时陆主任作为督导应该发挥( )功能帮助小黄。
A.支持性
B.教育性
C.行政性
D.咨询性
8、
高中生小丁缺乏学习动机,整天逃学,沉迷网络。如果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是( )。
A.了解社会生态环境对服务对象的影响
B.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能力以对抗外在环境的压力
C.改变服务对象的意志和信念进而改变行为
D.运用真诚、尊重和同感来帮助服务对象反思自己的不恰当行为
多项选择题
9、
社会工作者小翟对他的督导说:“我发现给服务对象安排活动容易,但很难改变他们的观念,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习惯了。”督导说:“有些服务对象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但是作为社会工作者,首先要相信他们是会改变的。他们能够根据环境做出调整。一但他们确定了目标,就会慢慢发生改变的。”督导的上述看法反映了人类行为的( )特点。
A.适应性
B.单一性
C.报考性
D.可控性
E.指向性
10、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 )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A.规模庞大
B.素质优良
C.专业水准
D.结构合理
E.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