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残疾人的需求及面临的问题
要点 | 主要内容 |
权利和基本需求 | 1、康复权:良好生活质量的前提; 2、教育权:就业和社会参与的保障; 3、劳动权:展现残疾人“自我生命意义”和“奉献社会”的功能; 4、文化生活权:平等参与文化、体育和娱乐的权利; 5、社会福利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 6、环境友好权:平等社会生活无障碍的权利。 |
面临的问题 | 1、物质层面:经济、住房和医疗方面的困难; 2、精神层面:污名化的残疾文化带来的压力感; 3、社会交往:参与机会的缺乏、婚姻恋爱困难。 |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特点 | 主要内容 |
理论视角的特殊性 | 1、社会代价理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付出的代价; 2、社区照顾理论—正式照顾+非正式照顾,促进回归社会 3、社会网络理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
残疾人社会工作功能发挥的特殊性 | 1、微观层面—个人 (1)提供直接的物质性帮助; (2)提供能力建设的支持服务(心理认知咨询与环境适应的能力)。 2、中观层面—机构组织 (1)残疾人组织和为其服务社会组织的发育; (2)推动社区性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发育,推进残疾人社区融合。 3、宏观层面—政策文化 (1)推进残疾人社会政策变迁,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2)增加社会资本,“亲和力”的残疾人文化。 |
(一)残疾人服务的发展
要点 | 主要内容 |
服务理念变迁 | 1、防止把导致残疾的原因归于个体的生理性因素或道德层面的缺失; 2、防止把残疾人个体的问题“普世化”; 3、防止把残疾人简单地看作是社会的“受害者”; 4、防止把残疾人看作“理所当然”需要帮助和社会支持的人。 |
服务模式变迁 | 1、理论层面的转型; 2、工作方法层面的转型。 |
服务模式变迁:
类别 | 理论/理念分析 | 变迁前 | 变迁后 | 要点 |
理论层面的转型 | 致残原因 | 个人责任理论 | 社会责任理论 | 社会因素造成残疾 |
残疾现象 | 社会标签理论 | 社会照顾理论 | 价值多元化,注重自我潜能 | |
方法层面的转型 | 工作方法 | 供养理论 | 回归社会理论 | 注重服务对象社会关系的重建 |
介入模式 | 个案模式 | 综合服务模式 |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反思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 |
(二)服务层面:残疾人康复服务
类型 | 主要内容 |
教育康复 | 1、针对残疾人群体 (1)加强对自身认知,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提供专业化服务; (2)针对不同残疾提供差异化“补偿性”功能的训练(基础性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 2、针对残疾人父母、监护人或家属 (1)心理支持、缓解精神压力; (2)普及相关残疾人教育康复的知识,提供照顾者康复技巧。 3、针对社会组织、残疾人服务组织和各类爱心人士(专业知识与技能) |
职业康复 | 1、提供职业服务,如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指导、职业训练和有选择的安置工作; 2、帮助残疾人实现自身发展,同时,也能建立与健全人直接的社会支持。 |
社区康复 | 1、开展残疾的预防工作 (1)一级预防:指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2)二级预防:指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 (3)三级预防:指防止残疾后出现残障。 2、康复评定和建档工作(提供适当性的社区康复方案) 3、开展具体的康复服务 集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医疗康复等功能,实施“治疗—康复—服务”整合性服务。 |
方法 | 介入内容 |
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的方法 | 1、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特殊性 (1)政治参与—行使政治权利; (2)经济参与—促进残疾人就业; (3)文化参与—组织残疾人文化活动; (4)社会参与—公平享受公共服务。 2、残疾人社会融入的目标 (1)生理方面—提高残疾人的生理功能,使残疾人功能的丧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社会方面—提升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3)就业方面—提升残疾人的职业技能。 |
促进残疾人就业权利实现的方法 | 1、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资源 (1)政府部门—税收减免、安排福利企业、职工指标等; (2)企事业单位,加大力度聘用残疾员工; (3)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激发组织活力; (4)社区各类志愿服务。 2、残疾人职业康复的流程管理 (1)职业咨询;(2)职业评估;(3)职业培训;(4)就业指导。 |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zlj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