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困人员对象范围【2022修改】
1、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注意】
1、对象: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
2、条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2、无劳动能力情形
(1)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2)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3)残疾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肢体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视力残疾人;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3、无生活来源情形
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各类收入。
4、无履行义务能力情形
(1)60周岁以上或重度残疾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无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基本原则
原则 | 主要内容 |
坚持托底供养 | 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疾病治疗和殡葬服务等方面保障,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
坚持属地管理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分级管理。 |
坚持城乡统筹 | 在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供养标准、经办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 |
坚持适度保障 | 科学合理制定救助供养标准,实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 |
坚持社会参与 | 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以及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特困人员提供服务和帮扶。 |
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理程序【新规】
1、申请及受理
(1)提出:本人(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书面申请);如有困难可委托村(居)委员会或他人。
(2)材料: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财产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的书面声明。
2、审核确认
要点 | 主体 | 时间 |
调查核实 |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 |
意见公示 |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公示期7天 |
审核 |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 1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 |
【注意】—抽查核实
县级民政部门全面审核申请材料、调查材料和初审意见,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抽查核实。
四、供养内容、标准和形式
要点 | 主要内容 |
供养内容 | 1、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2、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3、提供疾病治疗; 4、办理丧葬事宜; 5、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住房救助; 6、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教育救助。 |
供养标准 | 1、基本生活标准:满足基本所需; 2、照料护理标准:根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类制定。 |
供养形式 | 1、分散供养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委托其亲友或村(居)民委员会、供养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提供服务。 2、集中供养 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就近安排相应的供养服务机构;未满18周岁,安置到儿童福利机构。 |
五、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类型
1、公建公营模式;2、探索公建民营模式;3、探索合建合营模式。
【经典试题】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负责特困人员供养申请受理,调查审核的主体是申请人本人户籍所在地的( )
A、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B、县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C、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D、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第十一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1、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2、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3、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中级法规备考资料】
1、2022社会工作者新版思维导图
2、2022社会工作者干货笔记
核心考点+思维导图+历年真题,帮你掌握快速掌握考点
扫码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