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定需要的介入方法
方法 | 目的 |
危机介入 | 危机青少年生命安全问题的干预策略 |
家庭治疗 | 改善青少年和家庭成员直接互动关系 |
外展服务 | 对处于风险状态的青少年的接触,并发现其需求 |
历奇辅导 | 促进青少年自我探索和成长 |
朋辈辅导 | 帮助其改善朋辈关系、获得朋辈支持 |
向导服务 |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直接方法
(一)个案工作方法
阶段 | 特点 |
接案和建立关系 | 1、有主动性、外展性和虚拟性; 2、通过学校、劳动就业部门、司法部门或者社区组织了解青少年的现状,开展青少年工作 |
预估 | 1、青少年的需求评估; 2、开展专业服务所需要的资源评估。 |
制订计划 | 1、尊重青少年的意愿; 2、社会工作者与青少年共同参与。 |
专业理论 | 社会支持网络、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的运用。 |
(二)小组与社区工作方法
方法 | 特点 |
小组工作 | 1、增强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2、新的观念、行为的学习; 3、小组规范会对青少年的行为的制约作用; 4、有助于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 |
社区工作 | 1、两个层面 (1)组织社区居民组织,整合社区内的有效资源; (2)动员青少年参与社区发展,提升青少年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举办社会参与的社区活动,促进青少年融入社会; |
整合性特征 | 1、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 2、社会资源的综合性; |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要点 | 主要内容 |
青少年自我探索服务 | 1、理论基础 (1)辨识认定论:辨识有成、辨识预定、辨识迟滞、辨识混淆四个方面。 (2)韦恩斯坦的“自我探索历程”——强调自我了解程度的多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2、实务运用 |
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 | 1、4个元素:历奇活动、野外、个人及小组辅导、经验学习法。 2、4个训练模式: (1)历奇波浪—主要是活动讲解、过程和解说; (2)野外挑战—着重个人与大自然的挑战; (3)情感反思—指学员内在反思; (4)多元创意—包括利用音乐、戏剧、手工艺等多种方法带出重点。 |
亲职教育 | 1、理论基础—父母效能训练模式 2、应用技巧 (1)积极倾听;训练父母的倾听能力,成为子女心理辅导员; (2)使用“我—讯息”(训练父母以我开头传达讯息与子女沟通); (3)积极沟通(接纳;专注;沉默;寻找共识)。 |
四、经典试题
1、社会工作者在某职业学校开展服务时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动辄不动与任课老师产生冲突,甚至擅自离开课堂;有些学生流连于网吧,经常夜不归宿。社会工作者经过进一步评估,发现大多数学生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觉得读职业学校没前途,既懊悔过去读书不认真,又不愿面对现实,更没有为改变现实而采取行动。
社会工作者决定依据现实疗法中的“责任”、“现实”和“正确”三哥基本要点,开展以提升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为总目标的小组活动。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破冰游戏等方式促进组员间的相互交流,树立积极、正向的伙伴关系;与组员共同制定契约,形成小组规范,使组员逐步认识到遵守规范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通过“自画像”、“生命环”等活动,协助每位组员开展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行为并进行合理评估,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社会工作者借助良好的小组互动氛围,通过角色扮演、示范、鼓励等技巧,协助组员学会真实表达,并履行自己的决定和承诺。
问题:
1、围绕提升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总目标,列出本案例中小组工作的具体目标。
2、分析小组工作在本案例中发挥的功能。
(1)沟通目标:通过破冰游戏等方式促进组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树立积极、正向的伙伴关系。
(2)实质目标:
①提升青少年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②协助青少年有效的自我约定,且诚信地尽力执行培养,使青少年能够以勇于负责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生活。
③协助青少年正确地检视、查核自己的行为表现,使青少年懂得如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有效的评估。
(3)过程目标:
①全体组员共同制定契约,形成小组规范,在后期活动过程中使组员充分认识到遵守规范的重要性,并及时肯定鼓励正向性改变的行为。
②开展“自画像”等活动,协助组员自我探索,使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并逐渐的能够对此进行合理的评估,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③营造良好的小组互动氛围,通过角色扮演、示范等技巧,协助组员学习真实表达方面的技能,并履行自己的决定和承诺。
(4)需求目标: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每个组员的具体需求而设计任务,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
2、小组工作在本案例中发挥的功能:
(1)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归属感。在案例中这些学生有着相似的问题,即不肯面对现实、自认前途迷茫却又不肯采取行动去改变,这种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是小组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后面的活动开展中,针对此类问题设计的具体活动会让组员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并会对小组这个临时的共同体产生归属感。
(2)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在互动过程中,小组组员任何新的改变和提升都会被大家接受、肯定和分享,会激发他们以改变的自我去融入社区和社会。结合案例,通过参与制定契约和培养遵守规范的精神,会让组员逐步认识到遵守规范的重要性,进而把这种被肯定的经验应用到生活的其他场景。
(3)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机会。小组工作提供小组组员帮助他人和被帮助的机会。每一个小组组员是发言者的同时也是一名倾听者,可以形成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同伴关系,分享经验,沟通感情,共同进步和成长。
(4)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小组这个临时的社会共同体,因其赋予了平等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及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机会,打造或改善了小组组员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前大家可能缺乏沟通的机会与技巧,但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个组员都能够就相关问题畅所欲言,还能得到同伴与社会工作者的反馈,在每个人的周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相互支持网络。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