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残疾人服务发展
(一)服务理念的变迁
1、把致残原因归于个体生理性因或道德层面缺失(坚持社会原因分析为主导);
2、把残疾人个人问题的“普世化”(否认残疾人克服困难可能性,否认作为人具有改变的潜能);
3、把残疾人简单看作是社会“受害者”(残疾人处于“不利”的社会境遇中);
4、把残疾人“理所当然”需要帮助和社会支持的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二)服务模式的变迁
层面 | 内容 |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 | 1、致残原因理论:个人责任转向社会责任理论 (1)个人责任:少数人致残责任只能在于个人或家庭,一个人患有残疾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或悲剧。 (2)社会责任:无论先天残疾还是后天性残疾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 2、致残现象理论:社会标签理论转向社会照顾理论 (1)社会标签理论:强调残疾人群体的是“弱势群体”的偏差,导致困难群体游离主流社会之外。 (2)社会照顾理论 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将群体行为看作“正常化”,以其需求为出发点。 |
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 | 1、工作方法理念:供养理论转向回归社会理论 (1)供养理论:注重残疾人的经济和物质层面的供养,而相对忽视精神和社会层面的满足。 (2)回归社会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和残疾人服务对象的互动,强调服务对象社会关系的重建。 2、直接介入模式理论:单一个案模式转向综合服务模式 (1)个案模式比较注重个体和家庭关系的介入; (2)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度来反思对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 |
二、残疾人社会中的主要内容
(一)本土视野与政策层面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理念
把残疾人社会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多元中心治理机制下的新型残疾人社会工作。
2、残疾人社会工作法律地位和法律框架
特别是对民间“草根性”的组织身份的法律确认。
3、残疾人工作机制创新,网格化服务模式
把残疾人社会工作纳人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基础建设、打造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平台,创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局面。
4、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
“外引人才和内部培养相结合”以及志愿者要加强“奉献”和“激励”的统一性。
5、构建“友善”的残疾人价值观。
(二)政策层面
1、残疾人社会保护政策体系建设;
2、残疾人民生权利和人身权利保障;
3、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规划。
【注意】
通常对于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直接辅导和间接辅导或个人、社区、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而通常政策层面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介入方向,主要涉及法律、政策、专业人才队伍等等,例如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法律地位、残疾人的福利政策、宣传“友善”残疾人价值观等。
三、服务层面
(一)教育康复
人群 | 服务 |
针对残疾人群体 | 1、人与环境互动教育 (1)认知自己残疾、日常环境和心理状态; (2)提供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化重点服务; 2、针对不同残疾提供差异化的“补偿训练”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化、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结合身心发展提供各种培训。 |
针对父母、监护人或家属 | 1、对照顾者的心理支持,环节压力; 2、残疾人康复知识宣传,康复技巧辅导; 3、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 |
针对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 | 加大对从事残疾人服务的组织、志愿者团队和爱心人士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服务于残疾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二)职业康复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