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 内容 |
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 背景资料、生活有关系统的资料等 |
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 个人感受(对问题的看法) |
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 对问题的深入认识(问题根源) |
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 服务对象系统内外的资源(能力和优势) |
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大型活动等 |
(1)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成因、程度及其对服务对象的影响。
(2)了解服务对象个人的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包括服务对象的人格特征、能力、优势和弱点。
(3)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以及其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
(4)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的状况,包括家庭、朋友、工作单位、邻里及社区的情况,从中找出影响服务对象改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原则 | 内容 |
个别化原则 | 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的特殊性 |
合作原则 | 服务对象参与、合作,对问题预估更全面、准确 |
避免片面 | 多种方式收集资料 |
避免简单归因 | 全面预估服务对象问题产生原因 |
兼顾服务对象弱点与长处 | 优势和能力视角对待 |
不断循环往复 | 以发展眼光对待服务对象问题 |
(一)收集资料
对象 | 内容 |
个人资料的收集 | 1、个人基本资料; 2、个人的主观经验(对自身问题的看法); 3、解决问题的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感受); 4、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 |
环境资料收集 | 1、家庭状况:家庭基本情况、互动、规则、沟通方式、关系和决策分工; 2、社会环境:社会支持系统、物理环境、主观认知、社会网络、体制和组织环境。 |
【注意】——收集资料的方法
方法 | 主要内容 |
询问 | (1)询问方法:直接询问、间接询问、投射(角色扮演和填充/完成句子) (2)询问的方式: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
咨询 | 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意见,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 |
观察 | (1)实地观察:增加对服务对象社会环境的了解,让资料更丰富和准确 (2)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
家访 | 观察服务对象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与其家庭和相关社区系统的互动形态。 |
利用已有资料 | 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机构转介资料、工作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及政府机构提供的政策资料等。 |
(二)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
1、排列次序—顺序和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
2、发现问题—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发现其逻辑关系;
3、识别原因—将那些形成问题或者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
4、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三)认定问题
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
2、描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及发生的原因;
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会系统的情况;
4、探究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5、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
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
(四)撰写预估报告
1、资料和事实(对问题的呈现);
2、专业判断
(1)资料的理解;
(2)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
(3)形成问题原因的分析,以及原因的解释;
(4)判断改变的可能性和益处。
1、社会历史报告
2、家庭结构图预估
3、社会生态系统图
4、社会支持网络分析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女儿一家同住,女儿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
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女儿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参考解析:
1、家访,案例中提到“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
2、询问,案例中提到“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女儿一家同住,女儿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
3、观察,案例中提到“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
4、利用已有材料,案例中提到“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zlj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