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阶段
阶段 | 主要内容 |
前习俗水平 (0-9岁) | (1)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好坏) (2)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道德价值与自己需要满足相关) |
习俗水平 (9-15岁) | (1)第一阶段:寻求可认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阶段(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 (2)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 |
后习俗水平 | (1)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与规范) (2)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以公正、平等、尊严为标准进行思考) |
【笔记要点】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一共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前”、“中”、“后”习俗水平,这是比较好理解的。同时,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不同阶段,考生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关键词来理解掌握该内容。
【例如】
9岁以上儿童其道德观念主要为“惩罚与服从”和“功利取向”。“惩罚与服从”可以理解受到表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行为就是坏的;“功利取向”则是看行为好坏是否满足自己需求。
五、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 | 主要内容 |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 强调环境与教育的作用—“给我一打婴儿,借助环境我可以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 |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 1、反应性行为(明显刺激引起的)和操作性行为(有机体对环境主动适应)。 2、强化: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 (2)负强化(消退某种行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1、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行为受认知调节和自我调节; 2、承认直接经验学习,强调观察学习重要性; 3、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 |
【笔记要点】
行为主义理论介绍了3为代表人物,分别是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其对应的关于行为主要观点分别是“环境”、“强化”和“学习”。
【例如】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提出的“正强化”,即当一种行为得到肯定后获得奖励,那么该行为的频度会得到增加。反之,则为“负强化”。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