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行为思维导图
二、复习要点
(三)人类行为的类型
划分根据 | 主要内容 |
人类行为起源 | 1、本能行为:遗传(无需学习的定型行为模式),如爬行、吮吸等; 2、习得行为:在环境的互动中学习形成的,如交往、工作等。 |
对社会的作用 | 1、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等; 2、反社会行为:攻击或对社会有消极作用的行为,如暴力、违反犯罪等。 |
符合社会规范 | 1、统计学标准 大多数人或者一致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与正常情况背离,则认为是偏差行为。 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个人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属于正常行为,否则认为是偏差行为。 3、行为适应性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若因器质的功能缺陷使个体受损,其行为后果带来不良影响。 4、个体主观体验 根据观察者自己经验作出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主观性较大,标准不同。 |
【笔记要点】
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
(1)统计学标准—相似行为在统计学上认为正常;
(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3)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功能受损导致不能按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
(4)个体主观体验—个人的经验判断。
(四)人类行为的特点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要点 | 主要内容 |
人类行为特点 | 1、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适应环境 2、多样性:外显与内隐;遗传与后台习得;生理与社会范畴 3、发展性:现在行为是过去行为的继续,现在行为是未来行为的基础 4、可控性:人类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解自身行为 5、整合性:个体行为与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 |
影响因素 | 1、生理因素 (1)人的成长—物质基础; (2)心理因素的成长; (3)不同时期成长特征; (4)遗传基因的影响。 2、心理因素 (1)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2)心理的需要和动机影响行为的变化。 3、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群体、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事件与文化等。 |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