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意识层次理论
层面 | 内容 |
意识 | 可察觉到的主观经验 |
前意识 | 不能即刻回想,但努力后可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
潜意识 | 原始冲动、本能、人类早期经验、童年、创伤性经验、不合理欲望和感情 |
【注意】
意识层次理论中对“潜意识”的考查较多,一般题干中涉及“早期经验”、“本能行为”、“童年创伤”等考生需要引起注意;
2、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 | 表现/组成 | 原则 |
本我 | 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处于混沌状态 | 快乐原则 |
自我 | 包括意识和前意识,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 现实原则 |
超我 | 合乎超我要求,自尊骄傲,反之,罪恶耻辱 | 道德原则 |
【注意】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当人格失调时,人的活动就会出现问题。
3、焦虑与防卫机制
(1)焦虑:本我欲望违反超我原则时,内部出现的一种冲突;
(2)防卫机制: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者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
【具体表现】
否认—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替代—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
认同—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地接受另一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投射—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合理化—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
反作用—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
退化—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
压抑—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升华—正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
4、性心理发展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精神分析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原则
1、个别化原则—个人的早期经验不同;
2、强调签订治疗契约—治疗过程易引起不愉快情绪体验,须服务对象同意;
3、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了解服务对象潜意识中的经验;
4、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治疗者要发现服务对象表达事物内在联系;
5、治疗过程中要倾听和理解服务对象想法与感受,给予支持和接纳。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
治疗过程 | 内容 |
治疗情境 | 1、与服务对象签订合约,合约中明确双方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 2、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以中立态度分析问题,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和个别性。 |
治疗关系 | “同理”是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建立良好关系重要技巧。 |
治疗性对话 | 1、自由联想:心中最原始想法和感受; 2、治疗性倾听:社工事先未预设想要探寻的主题与线索; 3、诠释过程: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其对服务对象心灵世界的了解 (1)面质—特定行为或话语; (2)澄清—过去对现在心理影响; (3)诠释—潜意识转化为意识; (4)整合—获取对经验的整体认识。 |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