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脉络
人物 | 思想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人的行为是个人生活所影响的,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信念等,认知起重要作用。 |
班杜拉 | 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有两种过程:“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与“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 |
其他 | 贝克—认知治疗模式;艾利斯—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德莱顿—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 |
二、认知行为理论主要观点
1、认知
(1)表层:自动思维(思维、观念,无意识、迅速的自然出现,固定思考模式);
(2)中间层面:条件性假设;
(3)最深层面:图式和核心信念。
2、图式
(1)含义:个体对世界、人、事务的重要信念和假设,是人脑已有知识经验网络;
(2)图式具有可激发性,一旦启动会像程序样执行下去。
3、ABC理论
方面 | 内容 |
含义 | 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 |
观点 | 不是(A)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 |
三、在实务中的应用
(一)实务原则
原则 | 主要内容 |
界定服务对象问题 |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行为是学习得来可经由学习改变); 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调整个人认知促进行为改变);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问题和处境的独特性)。 |
确定助人的目标 | 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和想法; 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3、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 4、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
辅导过程中运用 |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3、鼓励形成积极的态度,实现“助人自助”目标。 |
(二)助人过程
1、确定评估的重点: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2、专业关系的建立
(1)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2)结构性的和有期限的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见面次数、主题及目标是确定的。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的角色为教育者和伙伴者
任务 | 服务对象 |
澄清内在沟通; | 觉察和了解错误、非理性认知 |
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 | 学习运用ABC情绪理论 |
布置家庭作业 | 完成社会工作者任务,找出错误认知 |
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 | 在行动中确认改变成效,形成正向经验 |
尝试使用逆向操作 | 提前面对害怕的情境,澄清错误认知 |
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深思 | 强调知识客观性,并反复思考验证解决问题办法 |
(三)助人步骤
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四)结案和跟进
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方面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工作者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经典试题】
1、大学一年级学生小林第一学期学期城里中等。他觉得没有达到自己刚上大学时设立的“保持成绩优秀”的目标,因此很失望,同时担心自己缺乏大学学业所要求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学期小林发现自己上课时经常走神,不能完全跟上课程进度,他越来越担心自己“这样下去要挂科了”,更加觉得自己”真的不会主动学习”。社会工作者在得知小林的状态后,根据认知行为理论为小林提供帮助,其适宜的做法是( )。
A、帮助小林看到学业挫折带给他的独特感悟和磨练
B、建议小林呼吁学校修改必修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
C、询问小林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怀疑自己能力的想法
D、请小林回顾从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安排被动学习的经历
2、大学生小沈觉得必须抓住每个机会才能保证毕业后有好的前途,因此她总是忙于完成课内外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深感疲惫。当她力不从心时,又担心事情做得不好,会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印象。为此她长期焦虑,向社会工作者老周求助,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老周宜采取的做法是( )。
A、明确指出小沈特别看重外部评价的特点,协助她去探索内心深处的潜意识
B、与小沈分析“必须抓住每个机会”的想法,引导她觉察自己的非理性思维
C、指出小沈基本能够合格完成任务的事实,激发她掌握个人发展的更大潜能
D、启发小沈反思追求“好前途”的意义,引导她洞察内心里最想追求的目标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