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0-9岁)
阶段 | 根据 |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 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程度 |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 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评定行为好坏 |
【注意】
“惩罚与服从”可以理解受到表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行为就是坏的;“功利取向”则是看行为好坏是否满足自己需求。
2、习俗水平(9-15岁)
阶段 | 根据 |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 个体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顺从要求 |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 服从社会规范,以法律法规来判断是非 |
【注意】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就是“好孩子”阶段,即符合人们的要求,获得大家的赞赏和认可;“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就是遵守社会规范,强调的法制观念。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阶段 | 根据 |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 强调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
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 用公平、平等、尊重为标准进行思考,道义高于一切 |
【小结】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一共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前”、“中”、“后”习俗水平,这是比较好理解的。同时,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不同阶段,考生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关键词来理解掌握该内容。
【例如】
“惩罚与服从”可以理解受到表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行为就是坏的;“功利取向”则是看行为好坏是否满足自己需求。
干货笔记助你快速掌握考点,扫码领取>>
二、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 | 理论 | 主要内容 |
华生 | 行为主义理论 | 强调环境与教育的作用—“给我一打婴儿,借助环境我可以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 |
斯金纳 | 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 1、反应性行为(明显刺激引起的)和操作性行为(有机体对环境主动适应)。 2、强化: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 |
班杜拉 | 社会学习理论 | 1、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行为受认知调节和自我调节; 2、承认直接经验学习,强调观察学习重要性; 3、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 |
【注意】
行为主义理论介绍了3为代表人物,分别是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其对应的关于行为主要观点分别是“环境”、“强化”和“学习”。
【例如】
“正强化”,即当一种行为得到肯定后获得奖励,那么该行为的频度会得到增加。反之,则为“负强化”。
三、鲍比尔—依恋理论
1、依恋关系的形成阶段
(1)前依恋关系阶段—出生后几个星期;
(2)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认出熟悉脸孔过程中;
(3)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4)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婴儿获得自我观念,理解他人观点。
2、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
【经典试题】
1、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5岁以后的儿童看重法律的效力,同时也认为法律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这一阶段是( )。
A、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B、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2、宝宝六个月了,爸爸妈妈逗她时,她会微笑;见到陌生人时,她没有什么表情。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宝宝正处于( )。
A、前依恋关系阶段
B、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
C、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
D、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