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 | 基本需要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1)生理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2)安全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 (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
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 (1)生存的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人的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得到这些要素而提供的手段。 (2)关系的需要。这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 (3)成长的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
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 (1)基本需要。基本需要包括身体健康和自主两个方面。 (2)中介需要。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人的自主的产品、服务、活动和关系的特性。 |
1.按起源来划分,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从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人的需要可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
1.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把它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2.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3.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可将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人主观体验。
(1)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
(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是有偏差的行为。
(3)行为适应性标准。如果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带来不适,则被认为行为产生偏差。
(4)个人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是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
(1)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适应环境。
(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着各个不同的侧面。
(3)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4)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5)整合性。人类行为是有机统一的,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
1.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基层工作者需要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引导群众依法表达意见,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协商,以人类需要的类型出发,参与城乡社区规划的协商过程所满足的居民需要是( )。(2022年真题)
A .生理性需要
B .物质性需要
C .生存性需要
D .发展性需要
2.小雯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美食主播,她经常外出旅行寻找各种特色美食,结果越吃越胖,出镜效果变差,直播流量下降,甚至被刷屏谩骂,为了实现美食主播的理想,小雯开始锻炼身体,努力健身塑形,并初见成效,上述小雯的行为,体现出人类行为具有的特点是( )。(2022年真题)
A .适应性
B .多样性
C .发展性
D .可控性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zlj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